5、有出血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嚴重貧血、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患者不要刮痧,因為這類患者在刮痧時所產生的皮下出血不易被吸收。
6、凡體表有癤腫、破潰、瘡癰、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塊處禁止刮痧,否則會導致創口的感染和擴散。
7、急性扭傷、創傷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因為刮痧會加重傷口處的出血。
8、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則會引起流產。
9、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者。因為刮痧會使人皮下充血,促進血液循環,這會增加心肺、肝腎的負擔,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刮痧的誤區及注意事項
刮痧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保健方法,其對治療和預防疾病都有不錯的功效。很多人會自己買本刮痧的書在家弄,由于對刮痧的一知半解,日常刮痧就比較容易陷入誤區,這樣在效果上就會不盡人意。下面我們就來看中醫刮痧常見的四個誤區。
中醫刮痧常見的四個誤區
誤區一:出痧越多越好
不少人認為,刮痧時出痧越多越好,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血瘀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出痧多,而虛證、寒證則出痧少;服藥過多者,特別是服用激素類藥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與肌肉豐滿者也不易出痧;室溫較低時出痧往往也不明顯。
誤區二:時間長短無礙
時間掌握是刮痧功效好壞的一個重要環節。養生專家建議,每個部位一般刮15~30次,以3~5分鐘為宜;局部病變或者局部保健一般在20~30分鐘之間,全身整體刮痧宜在40~50分鐘之間。此外,刮痧不能來回刮,而是要由上向下,由內向外,應單方向刮拭。另外,由于刮痧多少對皮膚存在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過一段時間,一般為5~7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刮痧。
誤區三:去感冒刮痧好
專家解釋說,感冒用刮痧療法,一般效果是很明顯的。但是,如果感冒是以發熱為主,則不宜單一進行刮痧,要配合藥物治療。尤其不能“頭痛刮頭,腳痛刮腳”。因為頭痛刮痧必須排除頭部有無器質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醫院診斷清楚再行刮痧。
誤區四:越疼越有效果
很多人以為刮痧一定是感覺到疼痛難忍、刮得“慘不忍睹”才是較高境界,其實這是錯誤觀點。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實,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現微紅色或紫紅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當,片面追求出痧的顏色,不僅無效,還可以造成皮肉損傷。
結語:看完以上的內容,相信大家現在對于刮痧的內容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生活中大家如果想通過刮痧這種方式來治療疾病的話就一定要去專業的理療管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