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筋拍打療法它施治的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推拿、按摩,而所施治部位又有異于針灸的穴位。這也是葛氏傳統的中醫療法,那么捏筋拍打療法怎么做呢?我們一起去飲食養生匯全集中向葛氏的傳承人葛鳳麟老師學一學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捏筋拍打療法
一、擰棒功
選用長約30厘米、直徑4厘米左右的圓木棍一根,在中間l/2處,刻削一環狀溝(圖2.1)。用l米長的繩索,一端系在環狀溝內,使之能夠靈活轉動。在繩的下端系500克重的物體。此物體可逐漸增加到2000~3000克重。
練功方法:
1.雙腿叉開,與肩同寬,挺胸收腹,下頜微收,雙腿屈曲半蹲。
2.雙臂向前平伸,雙手分別握住木棍環狀溝的兩邊,進行由內向外、由外向內的反復擰轉各50轉。
堅持此功鍛煉,可逐漸增強指力、腕力和臂力。
二、指撐功
1.端坐于長凳上(或床邊上),雙手五指分開呈爪形,以指腹接觸凳面。
2.十指用力支撐.將全身支起,并停留一段時間。
此功主要是鍛煉指力,但鍛煉時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避免扭傷手指關節 。
三、雙掌抓空拳功
1.雙腿分開,與肩同寬,兩腳平行,腳尖微向內收,肩臂自然下垂,兩手分置于兩腿外側,雙目向前平視,頭端正,下頜微收,挺胸收腹,精神集中。
2.雙腿屈曲半蹲呈馬襠勢。動作要緩慢用力,兩足跟著地,兩足尖用力抓地,足心騰起。
3.雙手由大腿外側,翻轉掌心向后,抓空握拳。同時經外方、后方旋轉至雙側小腹下,拳眼向前。
4.右拳伸開,呈柳葉掌(五指伸直并攏),掌心向上。然后右手掌及右臂向左上方伸出,穿向左肩前方,同時雙目注視右手掌。
5.右手掌由掌心向上,逐漸翻轉成掌心向下。同時右前臂在平直情況下,由胸前向右側平行旋轉至外展,平伸位。同時雙目也隨右手掌轉動,一直注視右掌。
6.右手掌五指從小指開始順序屈曲抓空,呈半握拳。然后向右下后方旋轉屈肘,由大腿外側繞過,回收到右側小腹下,還原。
然后再換左手進行,反復鍛煉50—100次,在鍛煉中,整個上肢、手腕、手掌都要用力。精神集中,動作緩慢而穩健,剛勁而有力。
本期嘉賓介紹
葛鳳麟
男,中醫骨傷科主任,“葛氏捏筋拍打正骨按摩療法”主要繼承代表人,中醫傳統醫學手法研究會會員,新加坡同濟醫藥學院客座講師。多年來為廣大患者、外國友人、中央領導、各界名流治病保健,享譽海內外。擅長中醫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肩周炎及各種軟組織扭挫傷。
捏筋拍打療法功效
一、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當人體某一部位發生損傷或疾病后,必然會波及到該部位的神經,使之產生異常的變化,在臨床上則表現為局部麻木、功能衰退或功能喪失、皮膚溫度下降、局部發涼等。由于損傷所致的水腫出血被吸收后,神經周圍結締組織增生、攣縮、粘連、結疤、僵硬、壓迫局部神經,于是又加深了神經的抑制狀態。捏筋拍法療法,即在病變部位使用適宜的手法,調節 、改善局部神經的興奮和抑制狀態;同時還能解除神經周圍結締組織的痙攣、攣縮、結節 和粘連,從而達到緩解或消除癥狀、治療疾病之目的。
二、對運動系統的作用
捏筋拍打療法可直接作用于運動系統——肌肉、關節 、肌腱、骨骼、韌帶等組織器官,它不但能刺激神經血管,加速血液循環,改善營養狀況,而且還能增強肌肉、肌腱、韌帶的張力和彈性,提高它們的收縮舒張能力,防止和治療肌肉萎縮、肌無力等癥。不僅如此,它還能促進關節 內滑液的分泌和吸收,對解除關節 疼痛、消除關節 積液、擴大關節 活動范圍都有較好的作用。對于捏筋拍打療法的效用,有人總結為:“通行氣血、濡養筋骨、潤利關節 、提挈運用。”
三、對體液代謝的作用
人體中體液占70%左右,人體各部的生理功能,活動功能和抗病能力,無不依靠這些體液的不斷循環代謝的功能。當這種代謝功能緩慢或發生障礙時,就會產生疾病;某一部位損傷或疾病也可使這種代謝功能減退或發生障礙。捏筋拍打法,可促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體液代謝旺盛,激發組織細胞運動活躍,增強體液的滲透能力,從而加速了體液的新陳代謝過程,增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達到治療某些疾病和某些軟組織損傷之目的。
四、對血管系統的作用
當身體某一部位損傷或發生疾患時,由于出血和組織液。滲出,造成局部水腫和血腫,壓迫或阻塞血管,影響血液循環。血管周圍水腫或血腫吸收后的有機化合物,使結締組織增生、攣縮,也影響到血管和血液循環。捏筋拍打法可以消除壓迫血管或阻塞血管的各種生理、生化因素,促進血管擴張,增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環,加速血液循環,促使血液運行旺盛,使營養供應豐富,同時還能加速損傷局部水腫瘀血的吸收,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