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醫時醫生總會先問你的身體情況,再根據情況來對你的健康狀況下結論,這就人們俗稱的“問診”,中醫問診有哪兩大類?問診時注意的問題都有哪些?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醫養生里的問診注意事項是什么?
問病,說起來容易而做起來難,古人曾說:“非精于醫者,必不能問也。”無論中醫、西醫,都有問診,但是所問的具體內容則各有側重。相對來說,中醫問診更細、更難、更具藝術性,不僅問與病癥有關的內容,還要根據辨證用藥所需來問,用患者能夠理解的、形象的語言來問。比如對過敏性鼻炎患者,一定要問患者的出汗情況,因出汗的多少、部位等,常決定治療用藥。又如,通過問患者上樓時的難易度,來判定是否有“身重”(判斷濕邪的一個重要指征)的癥狀。所以,不精通中醫,治療方藥不熟者,往往很難問到關鍵之處。可以說,問診能反映一位中醫師的診療水平。>>>中醫問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中醫問診的內容很多,概括起來有兩大類:
一是問姓名、年齡、職業、住址、電話等,以及疾病發病的時間、原因、病程、治療經過、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習慣、飲食愛好等一般情況,用以了解和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體質類型等。例如:每遇梅雨季節、氣候潮濕時發病,提示此病由濕邪所致。突然起病,病程短,多為外感病、實證;起病緩慢,病程長,多為內傷雜病、虛證。喜甜食者,多脾胃虛弱之體;喜苦味食品者,多痰濕偏盛之體;喜酸味食品者,多肝陰不足之體;喜辛辣食品者,多肝郁氣滯證;喜咸味食品者,多血脈瘀阻之證等。
二是問自覺癥狀。主要包括發熱、惡寒、出汗、體力、疼痛、飲食、睡眠、大便、小便、女子的月經帶下等情況。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癥狀的問診方法:
1.問發熱
發熱是一種常見的癥狀,對發熱為主要癥狀的患者,一定要問其有無惡寒、肌肉酸痛,以及出汗等情況。如果一位病人表現為發熱,惡寒甚,無汗,周身肌肉酸痛,面色白,手足不溫,那么不論體溫多高,在中醫看來都有寒邪郁閉體表的因素,在治療時就要用發散風寒的藥物,輕者可以用生姜紅棗湯,或刮痧療法(刮頸部、背部、胸前等處,能鼓舞經絡之陽氣,達到散風寒之目的,此法對感寒引起的發熱有很好的退熱作用)。>>>關于問診的一般方法與技巧
若發熱(體溫通常不甚高,38℃左右)惡寒,出汗(穿少了冷,穿多了出汗),面色白,鼻塞,流清涕者,為感受風邪、營衛不和的感冒,多見于體虛者。對于這種感冒,中醫有一個使用了近兩千年的名方——桂枝湯,藥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紅棗3枚。使用準確,常一劑而愈。
還有先惡寒,后發熱,繼則汗出熱退的發熱癥,稱為“寒熱往來”,多因邪在半表半里所致,中醫稱為“少陽證”。大家熟悉的“小柴胡沖劑”就是治療這種發熱的有效方劑。當然,病較重者,還是要請中醫師開處方,用湯劑。否則藥雖對證,但因成藥劑量過小,杯水車薪,往往達不到退熱的目的。
此外,還有高熱,不惡寒,汗大出,口渴,欲冷飲的發熱;有發熱如潮水起伏一樣定時而作,或定時升高的潮熱;有午后或入夜即發熱,晨起熱退的發熱等等,病性均不同,治療也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