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醫養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加入了中醫養生的行列。想知道中醫世家是如何養生的嗎?和小編一起去看看中醫世家是怎么養生的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孔令謙,主題是中醫世家養生之道,主要中醫養生方法、中醫世家如何養生的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孔令謙
孔令謙,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中醫孔少華之子,孔醫堂董事長,孔伯華中醫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醫學者。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余年,并根據中醫學理論及孔門醫學特點對養生進行系統研究,提出三線、四則、五法養生防治體系模式。是國內外眾多養生健康雜志專欄作家,《著有《孔伯華及傳人醫案》、《孔伯華中醫世家醫學傳習錄》、《孔少華臨床經驗集》、《孔少華臨證經驗纂要》等著作,并組織重刊了《傳染病八種證治析疑》等大型叢書主編。并受邀在全國舉辦過多次養生保健講座,廣受好評.鳳凰衛視中文臺也曾對其進行專訪。
孔伯華先生系孔子的第七十四代后裔,是我國近代—位杰出的具有民族氣節的中醫學家和教育家,曾創辦北平國醫學院,桃李遍天下;生前歷任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顧問等職,深受毛主席,周總理器重,系我國四大名醫之一,其其學術被列為傳統中醫藥項目人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孔令謙先生作為孔伯華后人,盡得孔門學術思想真傳,是孔伯華中醫世家醫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繼承人和負責人,曾任中國孔伯華學術研究會秘書長,現任孔伯華養生醫館館長,是社會知名健管家。曾獲2010年度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貢獻獎,2010年度全國中醫藥科學普及先進個人金話筒獎。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貴州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后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
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
中醫學把人身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
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里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中醫養生觀
預防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采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整體觀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平衡觀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辯證觀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于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