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常常會出現口燥舌干、咽喉不適、煩悶的癥狀,這些都是秋燥引起的。我們如何趕走秋燥呢?今天,小編教你如何養好心肺,秋季養生趕走秋燥。
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風,全是一團燥烈之氣,干而不潤。是以無草不黃,無木不凋,人身應之,燥病生焉。凡有身熱咳嗽、內煩口干一切百病,無不起于干燥。——《醫學傳燈.卷上》
所謂“一夏無病三分虛”,夏日暑氣傷精耗氣,秋日里當然得好好調養一番。在四季氣候中,中醫將“燥”列為秋季主氣,自古就有“燥主秋令”的說法,而秋燥就是指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
隨著季節向秋邁進,氣候也越來越干燥,隨之而來的是人體津液的損耗,秋燥所帶來的不適感也會越來越明顯,出現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甚至鼻內經常容易出血,或咽痛干燥,似有物梗阻,皮膚也變得干澀皸裂,以及大便秘結難出等癥狀。
值得注意的是,“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于熱,一偏于寒,臨床上分為“溫燥”和“涼燥”兩種類型。在久晴無雨,秋陽當道時,感之者多病溫燥;若是秋深初涼,西風肅殺之時,感之者多病風燥,即涼燥。
溫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氣而發病,是秋燥之偏于熱者。臨床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癥,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癥狀。
涼燥: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臨床表現為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塞,類似感受風寒,但本病有津氣干燥的現象,如唇燥溢干、干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癥,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癥狀。
就具體疾病偏愛的人群而言,兒童因臟器嬌弱,氣管黏膜、鼻黏膜和皮膚都非常纖薄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干燥環境的刺激,引發過敏和氣管炎等疾病;老年人因臟器機能下降,對外界的氣溫變化反應緩慢,容易誘發支氣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女性因為生理以及孕期等原因,易使體內津液不足,皮膚干燥,陰陽失調。因此,防秋燥的主要方向就是滋陰養顏、潤肺養氣。
這個秋天,讓我們一起來清清肺,養養胃,潤潤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