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面子病?這里的面子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顏面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面癱、面痛、面抽這三種。如何區分這三種疾病呢?這樣的疾病如何分別治療呢?
認識3種面子病
面癱、面痛、面抽都是針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是顏面部神經系統疾病。為了臨床能夠嚴格區分,首先作一些比較。
面癱
即口眼歪斜,又名“口僻”或“吊線風”,其病因為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而入,風中面部血脈,經絡閉阻則發為面癱。發病后應立即開始針刺治療。一般度過急性期7~9天后病情穩定即進入恢復階段,多數病人能在3~4周痊愈。但也有少部分病人轉化為“遲緩愈合”者,其治療時間就會延長、而且難治,當然這部分病人多屬氣虛血瘀者,也就是神經變性,其中男性略多。
面癱患者的病因有外風、內風之別,兩者均見口眼歪斜。顏面神經麻痹是受外風所致;內風所致者是腦血管病后遺癥,也就是中風偏癱病人的一個癥狀。兩者如何區分,其特征有所不同。
如果醫生能掌握以上診斷要點則很容易辨別清楚。前面所討論的面癱,即是實中絡。實中絡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休息,要保暖,切不可再受風寒,否則容易轉化為面肌痙攣。
面痛
即三叉神經痛,中醫文獻中常與“偏頭痛”、“偏頭風”混稱,這樣的命名不夠準確,若稱“顏面疼痛”還是比較確切。面痛的發作多為實證,有風、寒、火(熱)、痰、瘀等因素,而癥狀發生部位可定位于陽明、少陽、厥陰。正如王肯堂所說:“面痛皆屬火……暴痛多實,久痛多虛。高者抑之,郁者開之,血熱者涼血,氣虛者補氣,不可專以苦寒瀉火為事。”后世醫家多宗此說。面痛的治療并不難,但是復發率較高,其中醫辨證:主要是木郁化火,肝熱生風,絡脈瘀滯。治法應當是滋陰平肝、緩痙熄風、活血止痛。臨床中體會,經常復發的患者應盡量避免四種不利因素的同時出現:感冒、缺覺、生氣、疲勞。若能防止這些情況的發生,則復發率應當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