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應對五運六氣所宜,預立寒熱溫涼以為治
《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9道諸年五運六氣所在所宜考題,雖然敘述內容有別,答案詳略各異,但概述五運六氣之理綱舉目張,簡潔易明,且貼近臨床實用,條分縷析,“治六氣之藥布于前,調一歲之方附于后”,值得細細玩味。
五運六氣為天地陰陽之理,先立其年以明其氣。《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運氣題解釋,由混沌而太極而氣分陰陽,清陽上積以為天,濁陰下辟以為地,寒、暑、燥、濕、風、火布于穹窿,木、火、土、金、水列于磅礴,或稱“六氣上橫于太虛,五行下列于磅薄”,“要其終也,本陰陽而一以貫之”。年辰支移干變,運易而氣移,故經日“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運回薄于太虛之中,氣主適于人事之變,而氣化分太過、不及之殊,運統有先天、后天之異,“運則有五,隨其化而統于年:氣則有六,因其歲而紀其步,分司天、在泉之殊,別左右間氣之異”,又“天氣運動而不息則為之客,地氣應靜而守位故為之主”。平和則物阜民康,乖異則物衰民病,故當察五運六氣之所宜。
五運六氣為醫者“察其所在而施于藥物”立法。因形氣相感,損益以彰,上下相召,盛衰以著,故圣人“慮庶民為眾邪之所害,乃隨上下客主之加臨,預立寒熱溫涼以為治,使疾疚不作,災害不生,同躋于仁壽之域矣”。醫者應“審當其所宜,而施于方治,和其運而調其化,折其郁而資其源”,高者抑之以不致太盛,下者舉之以不致太衰,上下無相奪,氣運得于平治。
調一歲過愆以正一輔二奇方。《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依經旨,先明每年司天在泉、太少歲運,以及歲運太過、不及、平氣之紀,再引《素問·五常政大論》經文以明德、化、政、令、變、病,后詳此歲所宜之藥與調一歲之方。如甲子年“上見少陰君火司天,中行大宮土運,下臨陽明燥金在泉”,為敦阜之紀,運同地者溫熱化,宜用溫熱之藥:方以附子湯,附子二兩為正,干姜一兩、術半兩為輔,每服三錢,水煎。余年仿此,所列之方分別為乙丑年、甲戌年附子湯(附子一兩,術、干姜各半兩),丙辰年附子湯(附子一兩,術、甘草各半兩),庚午年厚樸湯(厚樸二兩,天雄、干姜各一兩),癸酉年升麻湯(升麻一兩,人參、前胡各半兩),癸丑年人參湯(人參一兩,術、甘草各半兩),甲寅年人參湯(人參一兩,麥冬、甘草各半兩),己巳年細辛湯(細辛一兩,防風、澤瀉各半兩)。所列各方均依《大要》所云“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其方所出尚待深入考證,與傳播較廣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五運時氣民病證治系列之方有顯著差別,其配伍規律與臨床療效尚待研究。
治六氣之藥依客氣立法。《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以“歲前大寒至當歲春分六十日有奇”為初之氣,依次六氣時日。應地者為主,靜而守位,主氣為常,應節候而分布,依次為木位、君火、相火、土位、金位、水位。應天者為客,動而不息,客氣隨司天而遞遷,司天者應于三之氣,在泉者應于終之氣,余依三陰、三陽之序遞遷。氣候異常與民病流行隨客氣而變化,故治六氣之藥各依客氣立法,厥陰風木之客宜辛涼之藥,少陰君火之客宜成寒之藥,太陰濕土之客宜苦熱之藥,少陽相火之客宜成冷之藥,陽明燥金之客宜苦溫之藥,太陽寒水之客宜甘熱之藥。
總之,正如《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所陳古人制用立方深意,“因病立方,貴達感受之本:隨證命藥,當明通變之宜”,強調遣藥制方不可拘泥,“要當隨病機變態之宜,達權通意使之妙”。明醫、識病,當從五運六氣而體察天地陰陽之理,施藥、處方可依一歲陰陽客主而知五運六氣方藥之所宜。《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陰陽氣運之醫理、所宜遣方用藥之法則,還需置于宋代中醫發展的背景之中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
結語:人工合成的牛黃畢竟是沒有天然的好,所以要學會辨別天然形成的牛黃和人工合成的牛黃還是很有必要的。(文章原載于《東方藥膳》《養生閱刊》,刊期:2012.05,2012年第4期,作者:陸基宗,范忠儒,楊威,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