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科學養生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方式,可助大家保障壽命更加長久,不易生病,下面讓小編來講一講科學守護生命方法。
科學賜予的恩典 讓我們壽命更長
任何生命終都會結束,雖然死亡是人類無法改變的歸宿,但長壽一直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目標。在人類歷史中始終貫穿了對改善生命質量的努力和對死亡不懈抗爭的內容,平均期望壽命(指出生時,以下簡稱平均壽命)也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逐漸提高。平均壽命是由死亡率(指粗死亡率,以下簡稱死亡率)直接決定的,導致人口死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衰老、疾病、自然災害、戰爭、饑荒以及意外事故等。
本文僅就20世紀中國人死亡率及平均壽命的巨變簡述科學給予中國人的恩典。
人類平均壽命的變化
據歷史資料記載及學者考證,中國人歷代平均壽命為,夏商時期不超過18歲、周秦約為20歲、兩漢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35歲。中國人平均壽命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過高和死亡年齡過低,在自然衰老導致死亡之前,大量的人口因各種原因過早地死亡。
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都提供了充足的證據,早期人類的平均壽命主要是由食物因素決定的。當人們開始從采集食物過渡到生產食物之后,平均壽命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后漫長的歷史中,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困擾人類的食物短缺問題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緩解,生存條件和生活方式也逐漸改善。經過數千年的努力,人類平均壽命從不足20歲達到了35歲左右。雖然不同地區實現這一目標有先有后,但其過程是基本一致的。
歐洲歷史表明,自文藝復興以來疾病成為了決定死亡率的首要因素,社會經濟問題退居為次要因素。疾病在人口的死因構成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在死因順位中也居于前列,人類面臨更加棘手的問題就是戰勝疾病。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降低了人類死亡率并顯著延長了平均壽命,如琴納發明的種牛痘技術使19世紀瑞典等國的平均壽命從20~30歲躍升到40歲,20世紀抗生素的發明與普及使發達國家人口的平均壽命達到了70 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