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有六大神奇功能
心臟在中醫五臟中有其獨特的功能及意義。單從文字結構上看,五臟“心、肝、脾、肺、腎”中,心是唯一沒有“肉月旁的字”。中醫認為,心臟有六大功能,如心臟具有心主血脈、心藏神等功能。
心位于胸腔之內,橫膈之上,外有心包絡裹護,內有孔竅相通。《類經圖翼經絡》說:“心象尖圓,形如蓮蕊。”有文獻把心分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脈,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醫家李梃在《醫學入門》中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心臟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功能一:心主血脈
中醫學認為,全身的血脈都屬于心,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顯露于面部的色澤變化。心臟有規律地跳動,與心臟相通的脈管亦隨之產生有規律的搏動,稱之為“脈搏”,在人體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觸及脈搏的跳動,例如頸側部(人迎脈)、腕部(寸口脈)等可觸及。中醫通過觸摸這些部位脈搏的跳動,來了解全身氣血的盛衰,作為臨床診斷疾病的依據。心臟的搏動,還可以在左乳下觸及(相當于西醫二尖瓣聽診位置),中醫將此部位稱之為“虛里”。觸摸虛里的跳動,有助于對心臟病的診斷。
功能二:心藏神,主神志
在中醫學中,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高度概括。它可以通過人的眼神、表情、語言、動作等反映于外,又稱為“神氣”,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狹義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心主神志,主神明,即是指狹義的神。《靈蘭秘典論篇第八》稱,“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而正常。反之,即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從而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則譫狂;或出現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臨床表現。
功能三:心在志為喜
藏象學說認為,人的情志變化由五臟精氣所化生,把喜、怒、思、憂、恐等五種情志活動稱作五志,分屬于五臟。故《素問天元紀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說:“在臟為心……在志為喜”即是說五志之中,喜為心志。喜樂愉悅,一般說來,對人體屬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脈等生理功能。所以《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是,喜樂過度,則又可使心神受傷,神志渙散而不能集中或內守。故《靈樞本神》又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應當指出,由于心為神明之主,故不僅喜能傷心,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導致神志病變。所以,《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又說:“愁憂恐懼則傷心”;《素問本病論》亦說:“憂愁思慮則傷心”。
功能四:心在液為汗
汗和心臟有何關系呢?汗液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 ,由玄府(汗孔)排出的液體。因心主血液,中醫又有血汗同源之說,即汗是血液中分離出來的,而心主血,故有“汗為心之液”之說。
功能五:心開竅于舌
指舌為心的外候。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味覺和表達語言,其功能正常要依靠心主血脈和神志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時舌質紅潤、運動自如、味覺正常、語言流利。而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赤而痛;心的陰血不足,則舌質紅絳瘦癟;神志異常則舌強不靈活,舌卷、失語、語謇。心有病變,均可以由舌上反映出來。
功能六:養生先養心
中醫強調養生必先養心,養心是保持臟腑功能健康運行的基礎。如何“養心”呢?養“神明之心”宜調神:恬淡虛無、心胸豁達常喜、打坐去雜念。其次,養“血肉之心”,宜益氣補血,清心開竅。心為陽臟,治宜養心安神、益氣補血、清心開竅等。
結語:原來心臟的好壞我們是可以通過臉色看出來的哦,大家之前是不是不知道啊,那么從現在開始要注意了哦,要注意觀察自己和家人的臉色,如果出現異常就要去醫院做個檢查,以防心臟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