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氣海、關元、命門等穴,多在扶正時選用;十二井穴、十宣、人中等穴,多在祛邪時選用。
如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的虛脫證,治宜回陽固脫,急取關元、神闕,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針刺補法。如見高熱神昏,煩躁口渴,脈洪大而數的外感溫熱證,治宜瀉熱開竅,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再取大椎、曲池針刺瀉法。
扶正與祛邪,方法不同,但二者相互為用,相輔相成,既可先祛邪后扶正,又可先扶正后祛邪,或扶正與祛邪并用。一般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為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
疏通經絡
經絡系統遍布體內,縱橫聯系,交叉出入,溝通表里,聯系上下,構成人體氣血運行通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若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經絡不通,臟腑肢節失卻溫煦濡養,氣血閉阻,則會疾病叢生,或滯或瘀,或虛或實,或寒或熱,或氣血失和,或陰陽偏頗。針灸治病則可利用其“疏通經脈,調和氣血”的作用,根據經絡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機理,在經絡循行分布路線和聯系范圍內選取一些腧穴,進行針刺或艾灸,使經絡暢通,營運有度,氣血調和,陰陽平衡。
針灸疏通經絡作用同樣主要是通過經絡腧穴的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實現的。以足陽明胃經為例:
足陽明經氣偏盛之牙齦腫痛,取本經內庭穴,瀉熱通經止痛;足陽明經氣偏衰的胃痛,可取本經足三里穴,溫通經絡補虛止痛;足陽明經氣逆亂,包括濁氣上逆的嘔吐,清氣不升的腹脹、腹瀉等。亦可取本經足三里穴,升清降濁,調和胃氣;足陽明經氣阻滯引起的股髀部疼痛、麻木,可取本經髀關、伏兔等穴,疏通經氣,暢和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