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中醫診療技術
經期及行經前后出現明顯下腹部疼痛、墜脹或腰酸痛等不適,影響生活和工作,稱為痛經。中醫學稱“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等。
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無盆腔器質性病變,多為功能性痛經,占痛經的90%以上;繼發性痛經是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或宮頸狹窄、宮內異物等所致的痛經。以下僅討論原發性痛經。
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
[證候]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伴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
[治法方藥] 理氣行滯,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湯加減。
2.寒凝血瘀
[證候] 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或月經推后,量少,色黯有塊;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溫;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法方藥] 溫經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湯加減。
3.濕熱瘀結
[證候] 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拒按,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疼痛,經前加劇;經量多或經期延長,經色黯紅,質稠或夾較多黏液;平時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熱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方藥] 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清熱調血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