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術龜苓膏
蒼術40克,龜板400克,生地100克,銀花100克,土茯苓100克,涼茶草100克,連翹40克,雞骨草50克,蒲公英25克,白癬皮25克,防風25克,荊芥25克,甘菊花25克,金錢草25克,粘米粉500克,鷹粟粉100克。
1.龜板先用燉盅或真空煲焗10小時;所有藥料洗凈之后,加30碗水煲滾,收慢火去泡沫。
2.把龜板入一起煲,以中火煲至15碗水,然后隔去藥渣。
3.取出藥汁5碗,攤涼;余下10碗藥汁再煲滾后收慢火。
4.把涼藥汁和粘米粉、鷹粟粉混和,做成粉漿,將之分成15碗。5.用滾的藥汁沖粉漿即成,注意粉漿汁要攪勻才沖。
蒼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不分蒼術和白術,而統稱為術。
根據《本草崇源》的記載:《本經》未分蒼、白術,而仲景《傷寒》方中皆用白術,《金匱》方中由用赤術,至陶弘景《別錄》則分為二, 須知赤、白之分,始于仲景,非弘景所分之也。 蘇頌曰: "術今處處有之, 以茅山、嵩山者為佳。春生苗, 青色無椏。莖作蒿桿狀,青赤色, 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 紫碧色, 亦似刺薊花, 或有黃白色者。入伏后結子, 至秋而苗枯。 根似姜而旁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有膏液紫色"。 寇宗爽曰:"蒼術長如大拇指、肥實、 皮色褐,其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去皮用"。
《本草綱目》載:“蒼術,山薊也,處處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葉抱莖而生,梢間葉似棠梨葉,其腳下有三五叉,皆有鋸齒小刺。根如老姜之狀, 蒼黑色,肉白有油膏”。以上所述蒼術與現時藥用情況相符合。
1、治療時暑暴瀉及飲食所傷、胸膈痞悶
神曲(炒)、蒼術(米泔浸一宿 焙干)各等份為末.面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不拘時 米飲吞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曲術丸)
2、治療飧泄
蒼術100克 小椒50克(去目 炒).上為極細末 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或三十丸 食前溫水下。(《素問病機保命集》椒術丸)
3、治療濕溫多汗
知母300克 甘草(炙)100克 石膏500克 蒼術150克 粳米150克.上銼如麻豆大.每服25克 水一盞半 煎至八、九分 去滓取六分清汁 溫服.(《類證活人書》白虎加蒼術湯)
4、治療四時瘟疫、頭痛項強、發熱憎寒、身體疼痛及傷風、鼻塞聲重、咳嗽頭昏
蒼術(米泔浸一宿 切 焙)250克 藁本(去土)、香白芷、細辛(去葉、土)、羌活(去蘆)、川芎、甘草(炙)各50克.上為細末.每服15克 水一盞 生姜三片 蔥白三寸 煎七分 溫服 不拘時.如覺傷風鼻塞 只用蔥茶調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神術散)5、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嘔吐惡心,常多自利:蒼術(去粗皮,米泔浸二日)2500克,厚樸(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1600克,甘草(炒)1500克。上為細末。每服10克,以水一盞,入生姜二片,干棗兩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局方》平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