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傳染源是患者和無癥狀丙肝病毒攜帶者。
(3)30-39歲為高發病年齡。靜脈吸毒、多次輸血、血液透析者丙肝發病率高。
(4)丙肝臨床表現與乙肝相似,但癥狀輕微或沒有癥狀,更易慢性化。黃疸發生率低及ALT較乙肝為低,肝外表現也不多見。
(5)ALT峰值較甲型和乙型肝炎患者低,有三種類型:單相型、多峰型和雙相型。單相型呈一過性升高,是急性自限制HCV感染,預后良好。多峰型是向慢性肝炎進展的表現。雙相型是在病程初期ALT下降后又上升,病情加重,常伴黃疸。
(6)丙肝易與乙肝發生同時或重疊感染。這是由于乙、丙型肝炎有共同的傳播途徑,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故乙、丙型肝炎患者發生重疊感染者多,重疊感染者的預后較單純的慢性乙或丙型肝炎為差。
丙肝的傳播途徑都有哪些
1、血液傳播
受丙肝抗體存在窗口期、丙肝抗體檢測試劑的質量不穩定及少數感染者不產生丙肝抗體等因素的影響,至今也無法完全篩出丙肝病毒陽性者。因此,大量輸血和血液制品仍有可能感染丙肝。
2、母嬰傳播
大量研究表明,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是存在的,并可分為宮內感染及分娩時傳播及產后通過哺乳等傳給嬰兒。丙肝陽性的母親將丙肝病毒傳播給新生兒的危險性為2%,若母親在分娩時丙肝核酸(HCVRNA)陽性,則傳播的危險性可高達4%~7%。
3、兩性傳播
比如說兩性之間就會出現傳染,丙型肝炎的患者和戀人或者是其它生活伴侶有親密接觸行為就都會產生傳染,與丙肝病毒感染者夫妻生活及有夫妻行為者感染HCV的危險性較高。
4、其他傳播途徑
1)接受臟器移植者,均可通過血清抗-HCV陽性的器官移植供體、骨髓或術中大量輸血而造成感染。
2)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針頭、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侵襲性操作和針刺等也是經皮膚傳播的重要途徑。
3)一些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和血液暴露的傳統醫療方法以及共用剃須刀、牙刷、紋身等也是丙肝病毒潛在的經血傳播方式。
結語:丙肝雖然不被大家所熟知,丙肝不像乙肝、甲肝那樣家戶喻曉,但是丙肝的危害也是很大的,上文給大家介紹了相關丙肝方面的知識要點,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經常熬夜抽煙喝酒,這些行為都會對肝臟有一定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