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法之羅漢拳
羅漢拳是漢族傳統拳術中南拳之一。
因少林門人供奉釋迦牟尼,并視此拳取十八羅漢之姿,故稱羅漢拳。主要手法有隔、迫、沖、閃、點、舉、壓、鉤、抄、拋。
腿法講究騰、滾、掃、彈。羅漢拳要求上下相隨,步隨手變,身如舵擺,靈活多變,出手注意“奪中”和“護中”,勁力要求剛柔相濟。
拳諺講:“要想羅漢好,三正里面找。”所謂“三正”,是指的手要正,身要正,馬(即步)要正,這是基礎功夫。
練好“三正”,才能保持穩定,羅漢拳中較大的套路有“六十八式羅漢”和“一百零八工羅漢”等。
羅漢拳發展自少林拳的紅拳、長拳及短打。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門。
因為清初禁止漢民聚眾學習拳術,只有私下傳習。
其羅漢散手,初只有八勢,分左右兩路,到了廣東佛山,當地洪門人士演變成十八羅漢手,融會其他地方拳術,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故有稱佛拳,預意為“佛山洪門拳術”。
少林羅漢拳羅漢拳,一如洪拳,先是練習坐馬樁架、運氣發勁等基本功夫,然后單勢練習,再而雙人練習短打。
據傳羅漢功夫,有“十八金剛捶”“金剛掌”、“點穴術”、“有大小紅拳”、“六路短打”等。
羅漢手,原屬入門操練身手肌肉養氣站樁之十八種“勢”,亦稱十八叟。
滄洲仍有人聲稱家傳羅漢拳。在南方有稱神拳、佛家或佛掌。
清期間由福建傳入廣東,創五(形)拳;即龍、蛇、虎、犳、鶴拳和以套路方式傳習,因而廣泛流傳。
羅漢拳乃少林外家拳法之一。拳中剛陽有力,一派北派拳的特色。
硬橋硬馬,使人感覺到其中的孔武有力和陽剛之氣,加上套路的編排精巧,使整套拳打起來非常流暢,美妙。
“一字馬一片身”是羅漢拳獨特的攻守方法。無論進攻還是防守,羅漢拳以自己的側身對準對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隨機應變以寸勁或防或攻;
后手相隨,或上或下,守中護肋。這種技擊觀念和格斗技術異曲同工。
俗說“南拳北腿”。一般認為腿功不是南派武學所長,但羅漢拳的腿上功夫卻不容忽視。
與“北腿”的高起飛踢不同,羅漢拳為低腿勁踢,配合多樣化的步伐,隱蔽性大,重心頗穩,每每能出其不意,一招制敵。
羅漢短打
民國三十年后出現了所謂《羅漢短打拳譜》之手抄本。
說是山東升霄道人,清乾隆年間著。
七星螳螂拳傳人尊升霄道人為其先祖。跟著又有手抄本《少林衣缽真傳》出現,書中指升宵道人初學于少林寺福居禪師、后又學于峻山某少林高僧。
(書中所言,未有佐證)相信是螳螂拳后學所編。《少林衣缽真傳》說是咸豐時之弗遑道人所著。
羅漢螳螂拳
羅漢拳另一分支,在清初期間由李氏(李元贊)家族由福建傳入山東,后發展成羅漢螳螂拳。
當羅漢拳傳至山東后,其短打手拳法(五花手/梅花拳)演生出更加實戰之拳術,羅漢螳螂拳十八掌配合十八種步法,手法七長八短,一手化五手,也被稱為梅花手(拳)。
羅漢螳螂拳又稱七星螳螂拳。之七星螳螂拳內容包括;十八羅漢氣功、十八(手)叟拳(十八羅漢手)、五花手(梅花手)、崩步拳、插捶等。
祁家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內容亦有大量羅漢拳因素。其《明堂膀切手》法,包括四妙之短打手法。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柔。十八串通(手、掌)法。
通背拳保留了原始之練習方法,以單操散手為主。
基礎有三十六手。
南少林拳術
漳州地區羅漢拳屬南少林羅漢拳,主要有以下幾個分支。
一、少華堂羅漢拳。現由林增輝以“少華堂”為名傳下。
二、一清師羅漢拳。在漳州由南山寺一清和尚傳下。
三、林有才羅漢拳。由漳州岳口理發師林有才(永春籍)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