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法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一)姿勢準確
長拳套路是由許多動作有機地銜接組成的,無論是動態還是靜態,對身體各部分的姿勢要求都有一定的規格,拳諺上要求做到“式正招圓” 。
式
通常指各種靜止姿勢?;疽笫牵侯^正、項豎、肩沉、胸挺、腰直、臀斂;上肢動作要挺拔、舒展;下肢動作要求穩健、勻稱,輪廓清楚。
招
主要是指由動到靜,一個完整的技術方法。它不僅要求做得有頭有尾,過程清楚,而且要求身體各部位達到高度的協調、圓滿、完整,各種拳法、掌法、步法、身法的變化做到路線清晰、力點準確、攻防有序。
(二)勁力順達
要有勁力,首先要做到用力順達,講究發力順序。武術中有“三節”、“六合”的說法,手和腳為梢節,肘和膝為中節,肩和胯為根節,這六個部位在運動中和諧,稱為“六合”。
一般來說,上肢發力應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下肢則是“起于根,順于中,達于梢”;
牽涉到上下肢的動作,則是“起于腿,發于腰,傳于肩,順于肘,達于手”,使腿、膝、胯的力量,通過腰力作媒介,以送肩、順肘而達于拳面,使上、中、下三節都貫通起來。
除了講究發力的順序外,還要做到發勁的剛柔變化,肌肉的松緊配合要得當。
通常動作開始時要放松,逐漸加速,力達末端時達到高速,這種勁力既迅速敏捷,又有彈性。
(三)節奏鮮明
一個套路由幾十個動作組成,形成不同的運動節奏。長拳中主要表現為動與靜、重與輕、快與慢、起與伏、長與短的變化。
動與靜的變化,要做到“動迅靜定”,動則疾風般地迅速,靜若山岳似的穩定;重與輕的變化,武術有“重如鐵”、“輕如葉”之說。
如震腳、砸拳、踏步等動作力沉千鈞,而弧形步、躍步前穿則要輕靈,若風飄柳絮;起與伏,則是從動作的空間運動來講節奏變化的。
高的動作要挺拔,有頂天立地的氣概,低的動作要沉得下去,有魚翔潛底的本領;快與慢也體現了一定的節奏變化。
不能一快到底,為了表現身法和動作的韻律,常出現以慢帶快或快而輕慢爾后更快的生動節奏;長與短的變化,就像寫文章點標點似的。
武術中的“長句”稱掛串動作,即連續完成多個動作,“短句”稱頓挫動作,有時做一二個動作即停,長短相參,使節奏更加多變。
(四)精神飽滿
武術中通常稱作為“精、氣、神”,主要指精神、意念和氣質。 練套路時,首先,要精神飽滿,嚴肅認真,思想集中,充滿信心。
要有假設性的攻防含義和擊打形象,表現出勇敢、機智、無所畏懼的氣概來。
其次,在每個動作中,要注意手與眼的嚴謹配合,通過眼睛的傳神會意來表現動作的攻防變化。
“眼隨手動,步隨身行”,就是說,動作的攻防、架擋、進擊、格守,眼神都在貫注中緊密配合,左顧右盼,傳神會意;
“眼到手到,步到身到”,當動作嘎然而止時,眼睛全神貫注,靜中含動;通過傳神會意來體現人的精神面貌,使動作之間有機地聯系起來,做到形斷氣不斷,勢停意不停。
(五)呼吸得法
練習長拳時,動作和呼吸的配合,講究“提、托、聚、沉”四種方法。
一般情況下,由低動作進入高動作或跳躍動作時,應該運用“提”法(吸氣,提高重心);
當靜止性動作出現時,應該運用“托”法(短暫地停止呼吸,穩定重心);當剛脆、短促發力動作出現時,應該運用“聚”法(呼氣過程);
由高動作轉入到低動作時,應該運用“沉”法(呼氣后短暫停吸,下降重心)。
這些呼吸隨動作變化,運用時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慢慢體會,從反復實踐中逐步掌握。
太極拳,是氣功與拳術相結合的一種傳統的健身項目,源于古代導引術,形成于明末清初,廣泛流行于民間。太極拳的流派很多,術勢的出入也較大,其中簡化太極拳學之較易,鍛煉全面,動作圓滑,剛柔相濟,練習者可連貫練習,也可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一術勢進行鍛煉。練習太級拳應選好練拳時間,做好練前準備,掌握動作和呼吸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