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是先行官,觀察敵情和地面形勢以及周圍情況,眼要以注視的目標為點、余光顧及的點以外的為面,正如陳鑫所說“目平視前,光兼四射”,左顧之點為實,右盼之面為虛,反之亦然,一虛一實,點面結合,開闊視野,洞達敵情。
眼神的順與逆。凡動作變化,首先用意識指導向預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向預定前去的方向前視。然后身法、手法與步法跟上去,所謂一轉眼則周身全動。眼看的方向與身步一致為順,眼看的方向與身步不一致為逆。
陳鑫在《太極拳圖說》中說:“大抵上下四旁某處當合,則眼神注于某處,此是大規矩。亦有神注于此,而意反在彼者,此正是所謂大將軍的威風,必眼光四射而后威風八面,處處有神也。”這是“大規矩”的變法,入規矩而后出規矩,奇正相生,變化猶龍,人莫能測。
眼神的局部與全體。某一部位姿勢不正確,就會影響到其他部位,相反,某一部位正確了,也可以帶動別的部位姿勢逐漸趨于正確。
如邁步時眼光如果不隨手動,不平視前方,而低頭下視落腳方向和角度,就必然會失去“虛靈頂勁”,身易向前俯,破壞立身中正的要求。而行功時能保持眼光平規,就可以時時保持立身中正和虛領頂勁的身法要求。
眼神的剛與柔。眼神的剛與柔體現在拳勢的動作過程和定勢的不同階段上,柔行氣,剛落點。拳勢在動作過程應由意念引導,眼光緩緩牽引之,緩緩而動,松柔流暢,一片神行,此為眼力之柔。
拳架定勢時應神聚于眼,平視前方,延展及遠,面前有人若無人,無人若有人,目有神氣,精神貫注,芒可射人,不可萎靡渙散,此為眼力之剛。但這只是極短暫的瞬間,因為此一動作的結束,恰好是下一動作的開始,要在似停非停之際,流暢圓滑地順勢開始接著做下一個動作,保持前后環環銜接,一氣貫穿,連綿不斷。眼神之剛,仍是用意,不可用拙力瞪眼努目。
二、太極拳的眼法是在長期的行拳走架推手技擊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太極拳法不可分割的整體,眼法的正確運用,是與手法、身法、腿法的正確實施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只是為了研究和習練的方便,才作單獨的闡述。
三、無論是行拳走架,還是推手散打,都必須恪守以下眼法四忌。眼不能閉,閉則置敵方動靜于不顧,猶如盲人瞎馬,夜臨深池。眼不能瞪,瞪則意形于色,自己意圖被對方察覺,努目露睛更不利于養眼。
眼不能滯,滯則呆直不靈,拳勢局促萎縮,活潑天機全失,應敵必然被動失措。眼不能散,散則邪視妄動,必致精神渙散,心猿意馬,神不守舍。
太極拳目視與臟腑肌體的關系
《內經》指出:天有日月,人有兩目。中醫理論認為眼睛的重要性猶如日月。根據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天之精氣宿于星月,人之精氣在于兩目。《靈樞.大惑》也有這樣的說法:五臟六腑之精氣、皆注于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認為眼睛和人體精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目視與全身臟腑經絡都有密切的關系。中醫認為,人體的經絡都直接或間接與眼有著關系。眼通過經絡與臟腑貫通,與臟腑保持有機的聯系。
臟腑的機能如果發生了異常的變態,就可以反映在眼的有關部位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征象。如橫目斜視,常提示肝風內動。因此通過望眼神就可以了解體內精氣情況,了解病人的精神意識狀況,測知疾病的情況。
如兩目神采奕奕,說明精氣充足;兩目無精打采,說明精氣不足;如果兩目呆滯,晦暗無光,就是精氣衰竭的表現。目視與全身勞累有著密切關系。
累從眼入,這是生活實踐與中醫專家的共識,幾乎所有現代人都有親身感受,特別是長時間看電腦、書或電視的人,時常感到眼睛酸痛、發脹、干澀、視力模糊,同時還會出現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煩躁、思考遲鈍、疲乏無力和失眠、惡心、欲吐等一系列全身疲勞癥狀,這正是疲勞毒素在人體內產生的作用。眼睛疲勞是由于過度使用眼力,使眼晴過度疲勞,造成眼睛調節對焦的功能異常,無法調準焦距,造成視力模糊、近視加重、干眼癥,或誘發青光眼病變等。此外如老花眼、散光、屈光不正、斜視等眼疾也會造成眼睛疲勞。
若睡眠不足、長期熬夜、失眠多夢、體力透支、營養不良、更年期等也會產生眼睛疲勞不適。目視與人體精氣神關系密切。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目得血而能視,宜滋補肝血,滋養腎陰。久視傷血。太過久視,則眼睛過度疲勞而傷目。
結語:看了上文的介紹,相信您對太極氣功保護視力已有了解,太極拳是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修煉太極拳能很好的矯正視力,青少年練習太極拳能找到更多的樂趣,減少電子產品的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