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想練好太極拳必須是有序的結合。身體改造好了再去用,它一定是建立在改善好了以后。因此,練太極拳不能心急,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必須是循序漸進。
調神主要就是訓練反應速度
當我們的身體都改造好了,功夫在哪里?功夫在神經上,后的功夫是神經,反應能力非常快。大家都知道虎、蛇、狼、貓等一些動物,如果你去觸摸這些動物時,它們的反應速度是非常快的,你被咬了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這就是反應能力。人是高級動物,反應速度通過訓練理應也能變得非常快的,“一觸即發”,不加思索全身 迅速調動起來,這就是功夫。
我們可以做個試驗,一位是初學者,一位是練習時間較長者,兩人互相搭手,當口令一發,很明顯初學者的反應速度慢。
太極大師李雅軒先生說過:“練功夫第一要緊是提起虛靈的神氣來,一身的神氣要充滿,但又要收藏在內心不使外露鋒芒,又要以靈機灌注,不能呆板,神氣極穩,渾身是意,這才是好的練法。”
可見,調神是在調身、調息做好的基礎上的練習方法,它離不開身體改造好的靈活性和內氣充盈調息綿綿之間的緊密關系。
調心主要就是悟道
這里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從拳理上講,就是“以意導氣, 以氣運身”,它是統領整個拳路的。陳鑫 在《拳論》里說:“打拳心為主”,“妙機本是從心出發”,“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
這里的心,即心意、意識。心意讓肢體如何動作,肢體就如何動作,心是一身運行之主宰,在打拳時,一舉一動都是在心意的指揮下,將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和呼吸有機地結合起來,可見,心意、呼吸、 動作三者是緊密結合的,而心意又是統領的。
心意要統領的好,心意必須是安靜的,不可使氣。一套拳能呼吸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運行,默默停止,都是在心意靜靜的情形下進行的。
第二層意思從人得心靈上講是修身養性的,它能凈化人的心靈,成為一個到的高尚的人。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是性命雙修的,練拳就是悟道。“道”是至高至大的宇宙本源,它孕育了一切事物。
我們在練拳時不知不覺改造了身體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認識論、世界觀。歷史上有不少太極大師的人品留下了極好的口碑,他們德藝雙馨的事例在民間廣為流傳,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品好也就是功夫好。
綜上所述,太極內功是通過調身、調息、調神、調心高度協調統一形成的,也就是說功夫是調身、調息、調神、調心的集合體,它體現在每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功夫,并通過不斷修煉,終達到高境界。
上下隨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隨,還要做到虛實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兩腿的虛實變化,進而明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處處都有一虛實的道理。”只要一動,就分虛實。實的一腿穩定扎根,支撐全身重量,虛的一腿才能進退自如,協調有序。
這就需要平時多練太極步。練習時,上身不可挺抜起浮,腿不可搖晃僵直。前進時,腳不可前夠;后退時,體重仍由實腿來支撐,不要出現體重隨著退步同時后移,形成雙重腿的現象。
要時刻保持身體的中正穩定和動態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搖擺不定。上步時腳跟先著地,再腳心、腳掌、腳趾依次緩緩踏實;退步時腳尖先著地,再腳掌、腳心、腳跟依次緩緩踩實。
由此可見,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的變換和虛實的轉變都是漸變,而不是突變,這樣,細膩的動作才能做出來。如此苦練多日,兩腿必然增勁,下盤自然穩固,上下自然相隨。
結語: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已經對太極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太極拳是我們中華名族的瑰寶,我們需要將其傳承下去,不僅要傳承太極拳的招式,同時也要將太極拳中包含的思想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