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口苦口干口臭、容易胃脹,腋臭,性情比較急躁,也是因為體內有濕熱。濕熱體質的人,小便赤短顏色深,大便粘滯,粘在馬桶上都沖不掉。由于濕和熱主要傷害的部位是脾胃,所以會有飲食不佳、口臭、口干等癥狀。脾的運化不好,必然影響排泄功能,所以會有小便黃赤、大便燥結或者粘滯的癥狀。
3、陰囊潮濕
現代的都市人起居不規律,喜歡熬夜,泡吧喝酒,抽煙,易加重濕熱體質。如果不改變生活習慣,濕熱體質危害很大,很容易得比較難纏的膽囊炎、前列腺炎,女人的話易得陰道炎,男人“陰囊潮濕”,都是非常難以愈合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原因,比如精神長期緊張,居住環境潮濕,經常喝酒等,當然根本原因還是濕熱體質。
4、肝膽疾病
患有膽囊炎的朋友經常會覺得胸悶、腹脹、嘴里發苦、惡心等,其實這在中醫里面,主要是情志不暢、肝氣不順、脾失健運,且體內濕熱之邪旺盛所導致的。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因為體內有著高于常人的濕與熱,從而侵蝕了肝膽。
肝膽的作用在于負責人體內的通泄,若是被濕邪與熱邪所包圍,則會導致通泄受阻,大便不暢等;若繼續發展下去,則會造成小便赤短,前列 腺疾病與婦科疾病等。
1.感受外邪
主要是感受濕熱之邪。我國地處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熱未盡,水濕泛濫,濕熱盛,侵犯人體,蘊結為病。而東南沿海地區,四季濕氣均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稱“梅雨天”,天氣漸熱,暑熱漸盛,與濕氣膠結,更易致濕熱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濕,結合亦成濕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濕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脾胃,致濕從內生,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2.飲食不節
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濕熱蘊結的病因。
3.脾胃失健
濕邪內生,郁而化熱。脾主運化,為水濕運轉之樞紐,由于各種原因傷及脾胃,均可導致其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內停。濕阻日久化熱,而成濕熱之證。
4.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張景岳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泄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濕,濕郁化熱,濕熱乃成,引起肝膽濕熱或脾胃濕熱。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濕熱證,如感受外來濕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或脾胃失健,濕邪內生,郁而化熱,導致濕熱郁阻肝膽,形成肝膽濕熱證;如濕熱外邪侵犯人體,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濕生熱,濕熱內蘊中焦,形成脾胃濕熱證;若濕熱侵襲大腸,膠結不解,壅阻氣機,則成大腸證;若感受外來濕熱之邪,侵襲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膀胱氣化不利,小便異常,則成膀胱濕熱證。若濕熱流注關節,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則形成濕熱痹證。
結語:通過上文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濕熱體質如何調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濕熱體質可以采用精神調養、飲食調養、運動鍛煉、藥物保健等一些方法來進行調養。導致濕熱體質的原因可能就是平時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不好導致的。希望小編的介紹對大家能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