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
如無明顯不適,僅僅是查體時發現盆腔有可疑內異癥結節者可每3至6個月復查一次。接近絕經的患者可等待觀察,絕經后疼痛癥狀將消失,異位病灶也會逐步萎縮甚至消失。年輕、疼痛不重、有生育要求者建議盡早懷孕,妊娠及哺乳期閉經對內異癥具有抑制作用,可看作為異位癥的自然療法。
如果病情較嚴重,腹腔鏡確診、手術加藥物治療為內異癥治療的金標準。腹腔鏡診斷和治療可同時進行,以求盡量去除異位病灶,然后術后用藥鞏固治療。
主任提醒,月經期不做劇烈運動、不做盆腔檢查和絕育,避免高度精神緊張;月經過多者盡量不用普通宮內節育器避孕;積極治療重度原發性痛經和月經過多;人流好不做或少做;規律體育運動和長期服用避孕藥,都能有效預防異位癥。
1、異位種植
女性來月經時,子宮內膜腺上皮和間質細胞可隨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盆腔,種植于卵巢和鄰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該處繼續生長、蔓延,形成盆腔內異癥。子宮內膜也可以通過淋巴及靜脈向遠處播散,發生異位種植。臨床上所見遠離盆腔的器官,如肺、四肢皮膚、肌肉等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就是內膜通過血液循環和淋巴播散的結果。
2、遺傳因素
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部分患者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母親及姐妹的發病風險是無家族史者的7倍左右。
3、免疫與炎癥因素
免疫調節異常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發展各環節起重要作用,表現為免疫監視功能、免疫殺傷細胞的細胞毒作用減弱而不能有效清除異位的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異位癥與某些炎癥如腹膜炎有關,表現為腹腔液中巨噬細胞、炎性細胞因子、生長因子、促血管生成物質增加,從而促進異位內膜存活、增殖并導致局部纖維增生、粘連。
4、其它因素
環境因素也有可能提高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研究發現二噁英會提高女性患內異癥的風險。血管生成因素也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腹腔液中血管生長因子增多,可導致盆腔微血管生長增加,引發子宮內膜異位癥。此外,異位內膜細胞凋亡減少也可能與疾病進程有關。
結語:子宮內膜異位癥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痛經,若是出現長期痛經的情況,要就要及時的去醫院檢查,看看是否是子宮內膜出現了問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原因是非常多的,遺傳是有決定性因素的,在日常定期的身體檢查可以幫助我們預防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