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時間精準計算
1、一般藥材煎煮法
解表類藥材(發汗、散風熱):頭煎10-15分鐘,二煎8-10分鐘。此類藥材含揮發性成分,久煎易失效,如薄荷宜在出鍋前5分鐘加入。
清熱類、芳香類藥材:頭煎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像黃連、藿香,需控制時間保留有效成分。
滋補類藥材:頭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如黃芪、當歸,長時間慢煎才能析出多糖、皂苷等有效物質。
2、特殊藥材處理
先煎:礦物、貝殼類藥材需先煎30-60分鐘,降低毒性或促進成分溶解,如生附子先煎2小時。
后下:氣味芳香或含易揮發成分的藥材,在出鍋前5-10分鐘投入,如砂仁、白豆蔻。
包煎:花粉類(蒲黃)、絨毛類(旋覆花)、細小種子類(車前子)需用紗布包好,防止藥液渾濁或刺激咽喉。
烊化:膠類藥材(阿膠、鹿角膠)需另用熱水或黃酒烊化,再兌入煎好的藥液,避免粘鍋糊化。
煎藥常見誤區避雷
反復沖洗藥材:過度沖洗會沖走水溶性成分,只需快速篩去雜質即可。
煎干后加水再煎:煎干的藥材已發生質變,不可再用,需重新抓藥煎煮。
煎藥時間越長越好:部分藥材久煎反而失效,如鉤藤煎超過20分鐘,降壓成分會被破壞。
掌握正確的煎藥方法與時間,是打開中藥療效的“金鑰匙”。從浸泡到煎煮,每個環節都暗藏門道。下次煎藥時,不妨對照這份指南,讓藥材在砂鍋中“綻放”出最大價值,為健康調理保駕護航。若需了解特定藥材的煎煮技巧,歡迎隨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