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貢獻
幾千年來,中醫藥工作者創建了獨特的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辨證論治診療體系,發明了方藥、針灸、氣功、推拿、刮痧、敷貼、火罐、熨法、水療、浴療、熏蒸、臘療、泥療、捏脊、割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在臨床上和民間廣泛使用,為中國人民的養生與保健治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歷代研究、記錄、總結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書籍至今已達6000種以上,其中有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李東垣的《脾胃論》、《蘭室秘藏》,張從正的《儒門事親》,朱丹溪的《格致余論》,華佗的《中藏經》,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薛雪的《濕熱病篇》,王孟英的《溫熱經緯》等;還有400余部本草學專著,除已提到的《神農本草經》與《新修本草》之外,還有明朝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等等。這些著作,既是巨大的貢獻,也是一筆寶貴的遺產,有待后人繼承、發掘、研究、提高。
2. 國際貢獻
中國醫藥學在自已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通過國際間交流,影響世界醫藥學的發展。如明代中國發明的人痘接種術是世界醫學免疫法的先驅;宋代宋慈撰寫的《洗冤錄》,是世界上早的法醫學名著;明代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黃帝內經》也留傳到國外。此外,現代中醫的舌診、脈診、中藥、成藥、針灸、針麻、氣功、推拿、食療、藥療、養生、保健、抗衰、美容等方面的技術和成果,也倍受國際人士的青睞和贊譽,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醫熱”、“中藥熱”、“針灸、針麻熱”、“氣功、推拿熱”等等。中醫藥學豐富了世界醫藥學的內容,為世界人民的保健衛生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唯物辯證觀
中國醫藥學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在其形成過程中,又受著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深刻影響。因而在它的理論體系中,始終貫串著唯物辯證的觀點。
1. 唯物觀
(1)人稟天地之氣而生,中醫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精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2)形與神俱,不可分離神,廣義是指人體生命活動外在表現的總稱,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俠義是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中醫學理論中,“神”的概念很廣泛,其含義有三:一是指自然界物質變化功能;二是指人體生命的一切活動;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識。
(3)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2. 辯證觀
中醫治療學也包含有辯證觀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標本緩急:
正治反治:
異法方宜:
病治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