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裝備可以讓你更舒服的運動,可以給你必要的保護和支持,但未必真的像廣告里那樣能讓你更快更高更強。運動能力的突破,主要還是你自身力量、經驗、體能…的提升,而顯現的。
那些緩震再強大的運動鞋中底,只能提供更舒服更軟彈的效果,并不能對抗重力,相比你自身身體的減震構造,這么薄薄一層的中底簡直弱爆了,也不能避免傷病的發生,只能說稍微減緩一些--所以與其仰仗各種運動裝備期望通過穿著它們突破成績,或者篤定不再有運動損傷,不如練好科學的動作。
比如跑步,每一步奔跑都盡可能用經濟合理的方式落地,讓身體結構發揮作用,才可能跑的更快,對身體尤其是膝蓋損耗更小;比如籃球,多加強腿部小肌肉群的訓練,鍛煉腳踝的靈活性和力量,才能降低在高對抗下崴腳的可能性--這比穿保護性再好的球鞋更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相信自己的身體和體能,經過一定的鍛煉,每個人都能完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體育挑戰。
人類相比其它動物,有氧和散熱能力是非常出色的。有種說法叫人類“天生就會跑”,即說的人體構造其實非常適合耐力運動--我們幾萬年前的祖先,幾乎都是通過奔跑逃避猛獸的襲擊,以及狩獵。
所以以跑步能力來說,盡管如今很多人運動量很少,且有大大小小的都市病、富貴病、懶癌…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每個人都是可以跑起來,不停歇的跑完很長一段距離的。
一個無傷病的正常中青年,(經過訓練)都可以跑完十公里,且經過半年左右的訓練,60分鐘左右完成都問題不大;
養成長跑習慣的人,按照合理的訓練計劃訓練,一般6-12個月都可以完成馬拉松挑戰(6小時以內跑完42公里)。
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然而這其實是我們天生就具備的能力,只不過需要通過大量的鍛煉喚醒這種內在能力。
有氧能力的另一個特點,它不會隨著年齡增長就大幅下降,相比力量、敏捷、反應等,堅持跑步,上了年紀的人依然能保持很好的有氧能力。
但與耐力(有氧)能力相反,很多力量和反應能力就很難通過鍛煉去獲得。好比全世界能輕松扣籃的,只會占人類總數很小的一部分。放動物界,人類的彈跳、爆發力、力量等就沒有什么優勢。
所以有些時候用不著過于懼怕一些目標,很多身邊的運動達人,恰恰可能是學生時期的“體育差生”,只是之后對運動抱有熱情且投入時間,逐漸完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戰,比如馬拉松。而如果甘愿一直做個沙發土豆,漸漸的就爬幾層樓梯都會喘息不止。
1、劇烈運動時和運動后不可大量飲水
劇烈運動時,體內鹽分隨大量的汗液排出體外,飲水過多會使血液的滲透壓降低,破壞體內水鹽代謝平衡,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還會發生肌肉痙攣現象。由于運動時,需要增加心跳、呼吸的頻率來增加血液和氧氣,以滿足運動需要。而大量飲水會使胃部膨脹充盈,妨礙膈肌活動,影響呼吸;血液的循環流量增加,加重了心臟負擔,不僅不利于運動,還會傷害心臟。
此外,大量飲水會使胃酸濃度降低,影響食物消化。長期大量運動后飲水容易得胃病。
2、進餐后不宜運動
進餐后需要較多的血液流到胃腸道,幫助食物消化與養分吸收,如果這時參加運動就會造成血液流向四肢,妨礙胃腸的消化,時間一長就會導致疾病。體弱者進餐后血壓還會降低,稱為餐后低血壓,外出活動容易跌倒。長期餐后運動容易得盲腸炎。飲酒后不可進行游泳等運動項目。
3、在不適當的地點運動會帶來傷害
在運動是時候很多的人都會選擇室外運動。由于運動的基本功能是通過呼吸從外界攝入大量新鮮氧氣,以滿足健康的需求,故運動前一定要選擇好地點,以平坦開闊,空氣新鮮的公園、河灘、體育場等處佳。
4、不要在情緒不好的時候運動
運動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心理的鍛煉。當你生氣、悲傷時,不要到運動場上去發泄。運動醫學專家的解釋是:人的情緒直接影響著身體的生理機能,而情緒的變化又產生于大腦深部,并擴散到全身,在心臟及其他器官上留下痕跡,這種痕跡將影響人體機能的健康。
結語:相信大家通過文章的閱讀對于一些錯誤的運動常識已經了解了。我們平時在運動的時候體內鹽分隨大量的汗液排出體外,飲水過多會使血液的滲透壓降低,破壞體內水鹽代謝平衡,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還會發生肌肉痙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