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如何養生
在不同節氣,有著不同氣候狀況,所以在不同節氣,養生的方法也不一樣。那么在雨水節氣,有哪些常見的疾病呢?而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呢?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下雨水節氣養生保健的有效方法,幫助大家呵護自身健康吧!
易患感冒
第一,早春天氣,乍暖還寒氣溫尚低,晝夜溫差變化大,體弱的人易感冒。第二,不要急于脫冬衣,要注意保暖防寒。第三,多鍛煉身體,多到戶外做深呼吸,多曬太陽,體弱易感冒的可吃玉屏風散(防風、黃芪、白術)。
關節易痛
雨水時節,初雨將下,易患關節痛,尤其是肩關節、腰關節痛較多,要注意保暖。
易乏困
春天,氣溫升高,腠理疏松,腦血流量相對減少,所以常感疲勞乏困,正如詩人所說:春眠不覺曉。此時,就應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既然這個節氣里冷空氣活動頻繁,就不能不提人們常說的“春捂”。所謂“春捂”就是到了春日時不要急脫去厚衣。
這是古人根據春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養生原則,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人們逐漸去棉穿單。
但此時北方陰氣未盡,且冷空氣不時南竄,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時節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冽,但由于人體皮膚腠理已經變得相對疏松,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則會有所減弱,易感風邪而致病。所以“春捂”有一定道理,況且南方此時常乍暖還寒。
雨水時節空氣濕潤,又不燥熱,是養生的好時機,當然調養脾胃應首當其沖。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梢?,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得到充分的利用、身體健康,反之營養缺乏,體質也由此而下降。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在五行相生相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于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
《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并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