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發燒是容易引起感染和并發癥。尤其是寶寶身體機能不成熟,抵抗力弱,更容易引起各項感染。
全身性感染如敗血癥、結核病、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布氏桿菌病、EB病毒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萊姆病、鉤端螺旋體病、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及真菌感染等;4)膿腫或局限性感染如骨髓炎、腎周圍膿腫、膈下膿腫、闌尾膿腫、肛周膿腫等。
(2)非感染性發熱
1)風濕性疾病以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近年隨著鏈球菌感染被及時控制,風濕熱現已較少見。其他引起發熱的風濕性疾病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川崎病、血清病、皮肌炎、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韋格惡性肉芽腫及血管性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等。
2)組織破壞或壞死惡性腫瘤,以白血病常見,其他有惡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神經細胞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朗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癥及尤文肉瘤等;大面積燒傷、大手術后、內出血吸收過程、血管栓塞等。
3)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產熱過多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癲癇持續狀態、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散熱減少見于廣泛性皮炎、大量失水、失血,中暑、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以及新生兒包裹過多等。
4)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疾患如顱骨損傷、大腦發育不全、顱內腫瘤、蛛網膜下腔出血、暑熱癥、中毒性腦病、腦炎后遺癥及間腦病變等。
5)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功能性低熱、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細胞增多癥。
6)其他藥物熱、藥物中毒(如水楊酸、阿托品)、輸血或輸液反應、高鈉血癥(垂體性或腎性尿崩癥)、炎性腸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3.慢性反復低熱
指起病較緩,體溫在37.5~38.0℃,持續4周以上者。40%為感染性發熱,57%為非感染性發熱,3%原因不明。首先要除外結核病,包括肺結核;慢性低熱常由感染后引起,如鏈球菌感染后綜合征及其他感染后發熱,并要尋找是否存在慢性病灶或小膿腫,如慢性隱窩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鼻竇炎、齲齒、牙齦膿腫、肛周膿腫等。
慢性低熱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尿崩癥、風濕性疾病、炎性腸病(克隆病及潰瘍性結腸炎)、血液病、夏季低熱、蛋白質攝入過高及測試體溫時間過長等。除外以上病因,如仍然找不到低熱原因,但患兒又無任何病態,只需隨訪觀察,低熱可在數周后自行降至正常。
寶寶反復發燒的臨床表現
發熱的常見熱型小兒熱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使熱型發生變化,同時熱型對疾病的鑒別診斷意義受到影響。
(1)稽留熱持續發熱
體溫波動很小,一般不超過0.6℃;
(2)弛張熱發熱
體溫波動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
(3)間歇熱發熱
回到正常,至少24小時又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