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喂養
出生后堅持母乳喂養,母乳至少喂到寶寶6個月以上,如果有條件可以喂到2歲。但媽媽在哺乳期間要注意吃富鈣飲食,同時補充含維生素D的鈣劑。按月齡增添輔食。食物中蛋黃、肝臟的維生素D含量較多。寶寶6個月時可吃熟蛋黃,10個月時可添加豬肝或羊肝粥。奶類、奶制品及海產品富含鈣,在腸道容易被吸收。所以,到了寶寶胃腸能夠消化的月齡,可多吃一些。
補鈣同時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
缺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維生素D。如果寶寶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就會引起鈣的吸收不足,甚至會導致佝僂病,尤其是人工喂養的寶寶和經常腹瀉的寶寶。所以如果單純補鈣而不補充維生素D,等于做了無用功。補充維生素D,早產及雙胞胎寶寶,應在出生后1~2周開始,正常足月的寶寶應在2~4周后開始,正常情況下,6個月以下的寶寶每天應補充400mg的鈣,6個月以上每天應補充400~600mg的鈣。
多曬太陽
陽光可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提高鈣的吸收率。在低溫的冬天,帶寶寶到戶外曬太陽要講究策略,盡量選擇一天中暖和的時候。寶寶每天曬太陽的時間不應少于1小時,可以安排在上午10點以后下午4點之前,上下午各一次。日曬時不要遮掩太嚴實,盡量多露出皮膚,也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多給寶寶吃含鈣高的食物
可以選擇一些含鈣高的食材,比如奶制品、蝦皮、海帶、魚骨粉、大豆等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
合理搭配,減少干擾
魚蝦肉質中的鈣含量遠高于禽畜肉,是動物類食物中較好的補鈣品種;蛋黃、大豆、動物肝臟等富含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吸收。雖然適量的蛋白質可以促進鈣的吸收,但如果寶寶吃了太多的禽、肉、蛋、魚,這些食物中豐富的磷酸鹽反而會破壞佳鈣磷比例,造成鈣的大量流失。不要把含“粗纖維”的食物跟高鈣食物或鈣片一起吃,“粗纖維”包括燕麥、莜麥、麩皮、各種多纖維的葉子菜等,以免過量的膳食纖維把鈣從腸道中“綁架”,隨大便排出。吃高鈣食物或鈣劑要遠離油炸或高油脂食物,大量的脂肪酸易與鈣發生皂化反應,形成難溶物質隨大便排出,減少吸收。避免將高鈣食物如豆漿、豆腐、蝦皮、芝麻醬等與奶同餐吃,否則會破壞配方奶原本合理的鈣磷比例。
正確烹調,增加吸收
媽媽在日常烹調過程中,還要注意減少鈣的損耗。如食物應保鮮貯存;牛奶加熱時不要攪拌以免造成鈣的流失;菜應先洗后切,不宜切得過碎,炒菜要多加水,烹調時間不要太長等。綠色蔬菜、筍、茭白等,因含草酸或植酸過多,會影響鈣的吸收,烹調前一定要用沸水焯,以去除其中的草酸和植酸。1歲以內的寶寶不宜吃鹽,1歲以上寶寶的菜肴也不能口味過重,鈉鹽的過量攝入會加快尿鈣的排泄。
另外,注意走出“骨頭湯補鈣”的誤區——骨湯、雞湯、畜禽肉中的含鈣量都是微乎其微的。不過,熬湯時加醋確實能幫助鈣溶出和增加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