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異常反應的原因
病人心理反應過度。
罐子吸力過大。
施術時失誤、灼傷皮膚,或皮膚本來就有傷口。
所涂藥物的刺激過強。
罐口邊緣過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狀樣凸起或凹縫、凸痕,或病人皮膚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醫者上罐時可能旋轉了手腕(旋罐),使皮膚出現皺褶。
吸罐時間過長,局部瘀血形成過多,隆起明顯。
拔罐的局部有淺在的較大動脈分布(如腹肌溝動脈、足背動脈搏動處),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軟組織緊張,動脈受壓而使血運受到影響,于是遠端的組織出現缺血,故出現發麻、發冷、疼痛等反應,甚至還會出現組織壞死。
暈罐,是指在拔罐的過程中,病人出現頭暈、心慌、惡心、嘔吐、冒冷汗甚至暈厥等癥狀。引起暈罐的原因為虛弱、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一般而言,單純拔罐引起暈罐者極為罕見,只有在施行針罐法和刺罐法時偶有發生。
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異常反應的措施
要仔細檢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棄之不用;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雖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針刺那樣強烈,但畢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著個體差異,各人對刺激的反應程度強弱不一,故對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酒后的患者好不要施術,尤其不要在反應強烈的穴位,如合谷、太沖等穴施術。環境氣溫不要太低,盡量不讓患者有寒冷感出現。
上罐后要多詢問患者的感覺,多觀察罐內的皮膚變化情況。如果病人訴說吸拔太緊,有疼痛或燒灼感覺(涂藥罐、敷藥罐出現輕度灼痛感屬正常現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輕輕壓一下罐口緣的軟組織,使軟組織與罐口邊緣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縫隙,若是用氣嘴罐者,可稍旋松氣栓螺帽,讓少許空氣進入,以減小罐內負壓。
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應檢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調整。如果經上述處理后仍有不適,應脫罐檢查。假若局部皮膚起泡,也應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藥水,并加以包扎,以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