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池穴艾灸祛濕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
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8、白穴艾灸祛濕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
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手法
艾條灸5-20分鐘。
中醫艾灸改善怕冷體質 手臂冷涼肺氣虛
天氣越來越冷,在寒冷的冬天會讓我們感受到寒氣正在入侵,就算我們穿的再多,依然能感到身體的一些部位格外怕冷,比如,我們常常會手腳冰涼、小腹肚臍周圍發寒,那這些身體不同部位反應的問題說明了什么呢?怎么才能改善這種狀態呢?
肚臍下冷涼宮寒;肚臍上冷涼胃寒;腰上冷涼帶脈寒;肩上冷涼膽不通;手臂冷涼肺氣虛;頸部冷涼膀胱虛;手背冷涼氣不足;大腿冷涼脾胃虛;小腿冷涼腸胃虛!
在我們進行施灸的時候要針對不同的病癥,不一樣的穴位或不同的艾灸材料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改善我們的身體,艾灸療法是非常溫煦的方法。中醫認為:“體寒”,大部分叫做“虛寒”,就是體質虛且寒。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很多常見毛病都是因寒而起,而中醫艾灸是溫熱驅寒簡單不過的方法了,現介紹如下:
關元、神闕、氣海
人體的很多重要穴位都在肚臍以下,像神闕、關元、氣海等。這些穴位都在任脈上,與女性生殖息息相關。
關元在下腹部,身體的正中線上,臍下3寸的位置,從臍中往下量四個手指寬度就是了。對女性來說,這個穴位可尤為重要,因為“女子以血為本”,而關元穴主要是蓄血之用,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均交會于此。
神闕就是肚臍,臍帶被剪斷后,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名為神闕。此穴也很重要,灸時可在肚臍里放鹽,或覆蓋上姜片,也有放附子餅的,目的就在于透熱散寒。
氣海穴就在肚臍和關元穴的中點處。這個穴位常和關元穴配合使用,能彌補先天的陽氣不足,什么脾胃功能、消化功能、肝氣不舒、血液瘀滯、肚腹冷痛、痛經等常見病,艾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三陰交、足三里
下腹病主要從三陰交和足三里這兩個穴位去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肚腹三里留”。
三陰交在小腿內踝上三寸,為肝經、腎經和脾經三條陰經的交匯之所。艾灸此穴有從陰引陽之意,陰陽平衡嘛,從陰處把陽引進來,使其平衡,一旦平衡,女性常有的腰膝酸軟、月經不調等,都可以得到治療。
足三里在膝蓋下緣一橫指的地方,此為養生第一大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多氣多血,灸這個穴位可以增加胃腸蠕動,強壯脾胃。
上面介紹的艾灸穴位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穴位,而我們使用的艾灸療法也很容易操作,很多常用艾灸養生的人都喜歡在家施灸。如果我們是第一次進行艾灸好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點一根艾條,在離穴位兩厘米的地方熏灸,有溫熱感,皮膚出現紅暈就行了,每穴灸個十五到二十分鐘,能起到很好的保健治療作用。
結語:艾灸療法的效果十分顯著,通過上文對艾灸不同穴位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效果的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些了解,在我們進行艾灸時要找準穴位,用專業的手法來施灸。小編在這祝大家身體健康,闔家幸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