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位大汗淋漓當心 ·增強免疫力何必名貴藥 ·秋冬季身體八部位出汗預疾病
異常出汗是“虛癥”信號
中醫養生上也有“動汗”和“靜汗”之分。由于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于靜汗,相當于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有些人不熱、不運動時前心后背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夜晚一睡著就出汗,叫盜汗,是陰虛的表現。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
額頭面部出汗過多,是積滯、內熱壅盛的表現,容易煩躁、口苦、尿黃;前心后背出汗,是心氣虛,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夢、恍惚健忘。此外,還有些出汗方式,屬于疾病來臨前的征兆,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無汗,這時一定要小心中風。
通過汗的“顏色”辨健康
黃汗
汗液呈現黃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種稱為膽紅素的物質濃度過高所引起,主要見于肝膽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肝硬化等。此外,過多進食胡蘿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現暫時性的黃汗。
白汗
從中醫看,白色屬肺,肺色外露則現白汗,多為心肺陽虛所致,常與心肺功能虛弱有關。有時,疼痛劇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紅汗
汗液呈現紅色,多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也可能是身體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窩處產生色素的細菌所致,也可能是藥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鉀等化學制劑,也可有紅汗出現。
綠汗
汗液變為青綠色,提示有膽汁外泄,如急性化膿性膽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