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方的清明飲食習俗
因北方地區初春之時仍相當寒冷,歷史上寒食禁火的時間有的更長達一個月之久,古時老小病弱者多不堪寒食,影響民眾的身體健康,故歷史上提倡禁絕寒食的也不乏其人,如三國時代的曹操和北魏孝文帝等,寒食節亦于唐以后逐漸式微。
山東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溫州
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學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
上海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浙江
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
山西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江西
江西一帶清明節吃青團是一直以來的傳統。是使用鼠鞠草與糯米粉一起柔和,在包上自己喜歡吃的餡兒,蒸熟即可了。通常有蘿卜絲兒肉末,綠豆,紅豆等餡兒。
結語:通過上文的閱讀我們不難發現,清明節的飲食是有很多的忌諱的,我們在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不僅要保證咱們掃墓出行的安全還要調整好咱們的飲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度過一個健康的清明節。希望小編的分享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