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料:瘦豬肉200克,
調料:雞蛋清30克,辣椒(紅,尖,干)3克,大蔥3克,白皮大蒜3克,姜3克,花生油50克,料酒3克,白砂糖3克,醬油5克,香油2克,豌豆淀粉5克,醋3克
做法
1.先將豬肉切成厚片,用刀背將肉拍松,在肉上打上縱橫花刀,切成1.5厘米見方的丁,放入蛋清和淀粉少許,拌勻。
2.將拌好的豬肉放入溫油(四五成熱)里炸,用筷子將豬肉撥動,使其分開,約炸2分鐘,即將豬肉撈出。
3.將辣椒切成末,和姜片、蔥、蒜一同放入油鍋里,先炒一炒,隨即放入料酒、醬油、糖及少量醋,炒至糖溶化,倒入豬肉,同炒半分鐘,出鍋時,澆一些香油即成。
猶太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在阿拉伯半島就有禁食豬肉的習俗。由于阿拉伯半島氣候炎熱,且多為沙漠,不利于豬的生長和繁殖,所以當時阿拉伯半島上的閃米特人以牧羊、駝為主,不養豬。
古埃及人也視豬為不潔和厭惡之物。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德在他的《歷史》一書中記載在埃及、中東的所見所聞:“在埃及人的眼里,豚是一種不潔的畜類,如果一個人走路時偶然觸著了一只豚,他立刻要趕到河邊,穿著衣服跳到河里去,即使牧豚的人是土著的埃及人,也沒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這說明古埃及人當時禁豬很嚴格,不但不吃豬肉,連摸、碰豬都不行,而且也討厭牧豬人。公元一世紀猶太教創立,為了適應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養豬的習俗,把禁食豬肉當作戒律寫進圣經。
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為了消除頻繁的戰爭,促進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統一,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食豬肉的習慣,吸收了猶太教《舊約全書》中有關禁食豬肉的戒律,并列入《古蘭經》中。
《古蘭經》在強調禁食豬肉的時候,也說明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生命適當吃一點,真主是寬恕的。
唐宋時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到中國經商,把禁食豬肉的習俗帶到了中國。元代江南一帶聚居的回族已形成不吃豬肉的習慣。
明代開始時,由于回族穆斯林建功立業,加上明武宗時,后宮娶了“白皙而美”的回族女子,對回族在一個時期內還比較親信,回族的風俗習慣也受到了尊重。
但后來,回族在政治上受到壓迫,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也開始受到限制和歧視。清代,回民不吃豬肉的風俗習慣更是受到嘲弄和污蔑。
統治階級在殘酷鎮壓西北回民起義后,為了區分出回民與漢民,以是否吃豬肉來檢驗,以致引起了更多回民的反抗與斗爭。
總結:豬肉的做法多種多樣,出名的應該屬紅燒肉,其次就是今天我們文中給大家介紹的水煮肉片了,它的口感和紅燒肉不一樣,但是所含有的營養都是差不多的,親們可以根據自己喜好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