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在中國已經存在很久,豐富了中國的醫術。可是很多人對刮痧仍然不了解,或者不相信。在今天的山東衛視養生視頻中,我們便請到了中國中醫研究院華佗學校教授兼副校長張秀勤教授來為我們講解刮痧的好處和注意事項,大家歡迎!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張秀勤
教授,是中國中醫研究院華佗學校教授兼副校長,北京市東城區華佗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副校長。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刮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際健康美容行業發展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勞動部“保健刮痧師”職業技能標準審定專家和標準教材編委。
張秀勤簡介:職業醫師,健管家。全息刮痧及全息經絡刮痧美容健康法創立者,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副會長、首席刮痧專家,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國家勞動部保健刮痧師職業技能定標專家及教材編委,中國國際健康美容行業發展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東城區華佗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教授、副校長,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欄目主講專家,被譽為“中國美容保健刮痧第一人”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山東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刮痧
刮痧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于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癥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的好處
刮痧療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病種非常廣泛的自然療法。早在明代醫學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于痧癥這個病的病因、病機、癥狀都有具體的描述。他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話,就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阻塞氣血,使氣血流通不暢;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時候,就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越深,郁積的越厲害,那么它就越劇烈,象發急如燎原之勢,對于這種情況,就必須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運用刮痧療法,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象米粒樣的紅點為止,通過發汗使汗孔張開,痧毒(也就是病毒)隨即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脹玉衡》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癥百余種。近代中醫外治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1、調整陰陽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進行刮痧,可使蠕動亢進的腸道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2、活血祛瘀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血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3、舒筋通絡刮痧療法主要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另外,在刮痧板直接刺激下,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第三是通過刮痧板的作用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以舒展,從而消除疼痛。
治療原則
1、陰陽:是中菝的基本理論核心,也是八綱的總綱。
2、表里:是指一般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淺而言。
3、寒熱:是指冷疾病的性質而言。
4、虛實:是指人體正氣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長。
1、頭部:頭部有頭發覆蓋,須在頭發上面用面利法刮拭。不必涂刮痧潤滑劑。為增強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薄面邊緣或刮板角部刮拭,每個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頭皮有發熱感為宜。太陽穴:太陽穴用刮板角部從前向后或從上向下刮拭。頭部兩側:刮板豎放在頭維穴至下鬢角處,沿耳上發際向后下方刮至后發際處。頭頂部:頭頂部以百會穴為界,向前額發際處或從前額發際處向百會穴處,由左至右依次刮拭。后頭部:后頭部從百會穴向下刮至后頸部發際處,從左至右依次刮拭。風池穴處可用刮板角部刮拭。頭部也可采取以百會穴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刮拭。全息穴區:額頂帶從前向后或從后向前刮拭。頂枕帶及枕下旁帶從上向下刮拭。頂頸前斜帶或頂顳后斜帶及頂后斜帶從上向下刮拭。額中帶、額旁帶治療呈上下刮拭,保健上下或左右方向刮拭均可。全息穴區的刮拭采用厲刮法。
2、面部面部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面部出瘀影響美觀,因此手法須輕柔,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眼、口腔、耳、鼻病的治療須經本人同意,才可刮出痧。刮拭的按力、方向、角度、次數均以刮拭方便和病患局部能耐受為準則。
3、背部: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線的督脈,再刮兩側的膀胱經和夾脊穴。肩部應從頸部分別向兩側肩峰處刮拭。用全息刮痧法時,先對穴區內督脈及兩側膀胱經附近的敏感壓痛點采用局部按揉法,再從上向下刮拭穴區內的經脈。
4、胸部:胸部正中線任脈天突穴到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向下刮拭。胸部兩側以身體前正中線任脈為界,分別向左右(先左后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注意隔過乳頭部位。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
5、腰部:腹部由上向下刮拭。可用刮板的整個邊緣或3分之1邊緣,自左側依次向右側刮。有內臟下垂者,應由下向上刮拭。
6、四肢:四肢由近端向遠端刮拭,下肢靜脈曲張及下肢浮腫患者,應從肢體未端向近端刮拭,關節骨骼凸起部位應順勢減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