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枸杞
寧夏是枸杞原產地,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而中寧枸杞則是寧夏枸杞中之上品。中寧枸杞之所以名甲天下,其一功益于當地適于枸杞生長的土壤和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其二是利用黃河水與含有各種礦物質的清水河苦水混灌。其特定條件決定了中寧枸杞的與眾不同,中寧枸杞色艷、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品質超群,是惟一被載入新中國藥典的枸杞品種,國家醫藥管理局將寧夏定為全國惟一的藥用枸杞產地,引入全國十大藥材生產基地之一。明代杰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將寧夏枸杞列為本經上品,稱"全國入藥杞子,皆寧產也"。
中寧枸杞(寧夏枸杞)本名寧安枸杞,位居寧夏五寶之首,以原產地在中寧縣城寧安堡而得名。中寧枸杞是家種名優農產品,是繼承我國長期利用野生枸杞的傳統經驗,在寧安堡一帶特殊環境下發展起來的貴重中藥材。
長期以來,中寧枸杞子一直以品質純正、產量豐盈而居全國之冠。據史籍載,中寧栽培枸杞至少已有五百年的歷史,明弘治年間即被例為“貢果”。編纂于清乾隆是的《中衛縣志》稱:“枸杞寧安一帶(今寧夏中寧縣)家種杞園,各省入藥甘枸杞皆寧產也”。時人曾賦詩贊曰:“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千錢一斗矜時價,決勝腴田歲早豐。”《朔方道志》中也有“枸杞寧安堡者佳”的記載。唐朝詩人劉禹錫曾贊譽枸杞“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
中寧枸杞通常每年開花兩次,夏采者稱“夏果”,秋采者謂“秋果”。鮮枸杞子色澤艷紅,似紡錘形,壯如棗核。經傳統工藝加工后,干枸杞子,久貯不腐。
寧夏枸杞傳說:
相傳戰國時,在秦國境內黃河南岸,香山北麓的平原上,有一青年農夫,乳名狗子,以農耕為業,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賢惠,夫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奉養老母,勉強度日。時秦吞并六國,傾國之男丁,拓疆征戰,狗子被召戎邊。狗子戎邊歸來,已是滿臉須發。路見家鄉正鬧饑荒,田園荒蕪,路人討吃,餓殍遍地,眾鄉鄰面帶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為惶恐,不知老母與妻子現狀如何,既到家,見老母發絲如銀,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紅潤,不像路人饑餓之狀,甚為驚訝,謂妻曰:“路見鄉鄰皆饑,唯母與爾飽滿,何也?”妻對曰:“爾從軍后,吾終日勞作,勉為生計,去今之年,蝗災澇害,顆粒無收,吾采山間紅果與母充饑,方免其餓。”其母曰:“吾若非爾媳采紅果食之,命已殞矣!”鄰人聞之,爭相采食,謂之枸杞食。
后人發覺狗妻杞氏所采山間紅果有滋陰補血、養肺健胃之功效,民間醫生采之入藥,改其名稱枸杞子。明代杰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將寧夏枸杞列為本經上品,稱“全國入藥杞子,皆寧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