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現代人感冒稍微嚴重一點都會選擇去醫院輸液,更不要提其他的一些疾病了。雖然輸液治療效果快,但是對人體的危害卻不容忽視!
在西方國家,輸液是僅對急救患者、重癥患者和不能進食的患者使用的“后給藥方式”,而在中國,輸液卻是一種泛濫成災的就醫文化,無論大小疾病均迷信輸液的人被戲稱為“吊瓶族”。這種急功近利追求健康的方式,卻恰恰給健康帶來了極大風險。
輸液,安全性低的給藥方式
靜脈輸液,也叫“打吊針”或“輸水”。170多年前,一位蘇格蘭醫師發現了這種通過靜脈血管把藥液送入人體的治療手段,此后它得到廣泛應用。
一項來自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其中,每年約有20萬人死于藥物不良反應,濫用靜脈輸液已成為嚴重的醫療陋習。據統計,多數國家的醫院輸液比例占住院病人的45%左右,而中國有些醫院的比例高達90%。也就是說,幾乎每一個住院病人必定輸液,護士的工作時間有75%用于輸液治療,在這些輸液大軍中,70%用于醫療目的的注射是不必要的,或是可以通過口服給藥途徑代替。可惜的是,他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的輸液,這讓中國成為了全球大的注射國。
立冬前后,寒冷的天氣將讓醫院又迎來一次輸液高峰,不少人即使患上的是普通感冒,也非要輸液不可,似乎只有這樣才算真正意義的治療,還有一些患者往往因為嫌味苦而不愿意吃藥片,或是為了讓病情迅速緩解而選擇了輸液的方式。
在此背景下,輸液漸漸成為中國獨有的醫療文化,作為一種持續的靜脈注射,它和口服藥及皮下注射相比確實有療效快、療程短的優勢,但同時也是其中“危險”的給藥方式。口服藥物進入胃部后,有一個人體吸收接納的過程,起效緩慢,但藥物中能引起過敏的雜質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無法被身體吸收,過敏反應也因此大大減少,屬于安全的給藥方式;打針則是將藥水打針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而產生藥效,起效較快,雖然也是屬于注射方式,但因所給藥物的劑量較小,也不太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口服方式差一些;而用輸液方式,進入體內的藥物沒有接收過程,藥物和其中能引起過敏的雜質直接進入了血液,見效快,發生藥物不良反應也快,一般來講,輸液后的30分鐘,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輕者表現為皮膚瘙癢、皮丘疹、惡心、嘔吐等,嚴重的可出現憋氣、呼吸困難、心率快,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和判斷,不能及時搶救,極易發生生命危險,因此,屬于安全性低的給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