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痘接種術 - 天花預防
先前描述明朝天花為患,人們已開始懂得預防方法。比較確實的歷史資料是1727年俞茂鯤于《痘科金鏡賦集解》一書中所提及,有效的天花預防方法,人痘接種法在1567-72年經已施行。
其中一種接種方法,是以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疹皮痂,磨成細粉作為痘苗,從未出過天花疹的健康人士,利用銀筒幫助吸入鼻腔,就可產生抵抗力。
雖然這種方法仍不完善,但有重要歷史意義,它不僅是牛痘發明前預防天花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驅。在中國各地廣泛應用,并很快流傳到歐洲多國。
《本草綱目》補充及草藥治療
趙學敏 (約1719-1805),字恕軒,杭州人。編輯了一本《本草綱目》補充,對中醫藥作出重大貢獻。《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重要的藥物學專著,共載藥物921種,其中716種是《本草綱目》所未收載或記錄不詳者。
書中將藥物共分類為水、火、土、金、石、草、樹、蔓藤植物、花、種子、蔬菜、器物、鳥、獸、甲殼動物及昆蟲。總結了中醫19世紀的藥物學成就。
趙學敏另一本重要著作為《串雅》,是與"鈴醫"即民間走方郎中合作,廣泛收集整理民間醫藥經驗與知識,于1759年問世,分為內、外篇。趙學敏認為民間走方郎中的醫術很神奇,而且療效顯著。
這些郎中們用藥具有平賤、顯驗、方便的特點,因此對他們非常推崇。1949年后在新中國出現的"赤腳醫生",可以認為是他們的后繼者。
趙學敏在書中闡明治療用藥不一定要貴重,他極力批評庸醫們的高昂收費,認為他們只會處方一些昂貴的補藥,但其實不懂辨別藥性。書中記載了許多療效卓著的走方醫經驗。
典型中藥房
在19世紀,植物藥治療是中醫學的基本,早期有關文獻不繼被再次刊行,很多醫家如吳其浚(1789-1846)于1848年出版之《植物名實圖考》,費伯雄于1863年撰寫《醫醇剩議》等,都希望為這個以植物為本的醫學作出貢獻。
當時聞名的中藥堂是同仁堂,位于首都北京,專門為皇宮供應藥物。
大量醫學書籍的編著及整理
為攏絡知識分子,清初的皇帝鼓勵學術生活,并時常資助大型文獻的編纂,因此當時有大量全書、類書及叢書刊行。
18世紀百科全書非常流行,當時出版的其中一本重要類書是《古今圖書集成》(1723),由蔣廷錫等受命編纂,520卷,內容輯錄有古典醫籍的注釋、臨證各科診治、醫家傳略、醫學藝文與記事等。
另一本清政府命令纂修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1742),由吳謙等人把18世紀初以前,歷代重要醫學著述加以校訂、刪補,并進行節錄編輯。全書共90卷分15門,包括醫學理論、各科診治、方劑、針炙與運氣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