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幫您認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肝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質過多蓄積的代謝性肝病。脂質是指脂肪(甘油三酯和游離脂肪酸)和類脂(磷脂、膽固醇、膽固醇酯、類固醇、糖脂等)。當肝內脂質含量超過肝臟濕重的5%.或顯微鏡下肝組織切片每單位面積有1/3以上的肝細胞見脂肪滴存在時,稱為脂肪肝。輕者為單純性脂肪肝;在脂肪變性的基礎上引起肝細胞壞死和炎癥反應則為脂肪性肝炎;進而引起肝纖維化則為脂肪性肝纖維化;再發展引起肝小葉纖維間隔并假小葉形成則為肝硬化。目前,將上述3種脂肪肝發展的疾病譜統稱為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
1980年研究發現,無飲酒史的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肝內存在脂肪變性和肝小葉炎癥。目前認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種主要與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密切相關的代謝應激性肝臟損傷。肝內病理變化同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患者無過量飲酒史。疾病譜包括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 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相關的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因為肝毒性、藥物性、營養性、病毒性肝炎相關性、遺傳代謝缺陷性、妊娠性等脂肪肝均是非酒精性的,曾有人建設用代謝性脂肪性肝炎取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名稱。但“代謝性”意義泛泛,仍反映不出其特征;而且近期又有。代謝綜合征脂肪性肝炎”、“胰島素抵抗誘發脂肪性肝炎(IRISH )”等,所以符合該類疾病特征的疾病名稱有待進一步的確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病機制仍未全明。目前多提倡“二次打擊”學說。以胰島素抵抗為主的各種危險因素引起了肝內脂質代謝失調,特別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堆積引起肝脂肪變性.這是第1次打擊;第2次打擊是脂肪變性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展時期,在脂肪肝基礎上發生氧化應激,氧自由基增多引起脂質過氧化反應,損傷肝細胞并生成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等細胞因子,引起肝細胞壞死和炎癥反應,進而肝纖維化、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因復雜,常伴多種基礎疾病且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故必須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療目標是消除與其病因和發病相關的危險因素;改善胰島素抵抗;控制和治療代謝綜合征(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紊亂);減少肝內脂肪沉積并避免因“二次打擊”導致脂肪性肝炎發展、肝功能惡化與肝纖維化;防治肝硬化、肝癌及其并發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