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為心靈減壓
當前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罹患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精神疾病的概率也越來越高,音樂減壓療法則可以有效地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已認識到音樂與臟腑及其生理病理機制有著一定的聯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說道:“肝生筋……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生血……在音為徵,在聲為笑;脾生肉……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生皮毛……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生骨髓……在音為羽,在聲為呻。”根據音樂與五行、五臟的關系,人們得知,角音調暢平和,可以舒肝解郁;徵音抑揚詠越,可以振奮人心;宮音悠揚諧和,可以增強食欲;商音鏗鏘肅勁,可以蕩滌心靈,使人肅靜、安寧;羽音輕靈剔透,可以放飛心靈。
在國外音樂療法已經相當普遍,如口腔科用音樂療法代替麻醉藥給患者拔牙,外科利用音樂鎮靜安神來進行手術等,但更多的是應用音樂來治療人們的心理疾患。英國某音樂治療專家曾說:“音樂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
心理治療所用的音樂按特點可分為鎮靜性、解郁性和興奮性等。鎮靜性的音樂舒緩婉轉,像班德瑞系列音樂、帶有大自然天籟之音的熱帶雨林音樂,還有肖邦、舒伯特等人的小夜曲系列、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等等,中國古典音樂如古琴獨奏《佩蘭》、《流水》、《醉漁唱晚》、《平沙落雁》,笛子獨奏《姑蘇行》、《鷓鴣飛》、《梅花三弄》等等,都具有消除緊張、安神定志的作用。
解郁性的音樂曲調輕松,節奏多變,外國音樂有《春之聲》、《藍色多瑙河》、《溜冰圓舞曲》等系列圓舞曲,旋律輕快活潑,充滿了勃勃生機;中國音樂有《喜洋洋》、《豐收鑼鼓》、《喜相逢》、《金蛇狂舞》等,聽了讓人情不自禁情緒高漲,喜上眉梢。興奮性的音樂高亢有力,振奮人心,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歡樂頌》、第五交響曲《命運》,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亨德爾的《哈利路亞》、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都能從不同程度上緩解人們的低落情緒。應注意的是不同的音樂療法適用的時間不同。一般來說,鎮靜性的音樂應在晚上臨睡前聽,有助于睡眠和休息。
興奮性的音樂宜在早上或上午聽,使人精力充沛,意氣風發;解郁性的音樂受限制較小,可在任何時間聽。但音樂的秉性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兼容的。人們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專家指導下選擇。另外也可以采取主動式音樂療法,如參加卡拉OK、演唱會等形式自娛自樂,效果也很好。還有,醫院做一些有創性的檢查治療時,室內可放一些曲調輕松愉快、舒緩幽雅的背景音樂,往往能使人放松緊張情緒,提高患者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