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提倡“虛胸實背”、“氣宜鼓蕩”,腹腔血液供應充足,腹腔靜脈血液迅速回流到心臟,使腹腔環境循環暢通,使平滑肌得到充足的營養,促進消化器官保健。加上練拳時橫膈肌上下起落,對胃、腸、肝、胰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促使消化腺大量分泌消化液,食物得到完全消化。吸收率提高了,水谷精微吸收提升,使腎精得到相應補充,促進人體健康長壽。
六、練42式太極拳能強化骨骼、肌肉和關節運動的韌性
太極拳運動對骨骼、肌肉、關節的保健是多方面的。首先太極拳動作的松柔,要求骨骼肌肉關節,“節節松開,節節連貫”,能使肌肉、骨節靈活。腹松“氣沉丹田”,氣足能使神經、肌肉血液循環正常化。“氣斂入骨”,使神經沖動,致使血液正常循環,于是骨骼、肌肉、關節能得到充分的營養和鍛煉。從事太極拳運動的人,一般都血氣旺盛,這又能促進新陳代謝,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
實踐證明,練42太極拳,省時省力,健身、防病、治病。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許許多多太極拳愛好者都從練42式太極拳中受益匪淺。過去一直被人們忽視的運動療法,今已被運用、被重視。事實證明,無論治療、康復、預防、保健,其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歷史證明,我國是早應用體育運動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國家。運動治病在我國古老的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即是運用經絡按摩)。早在1800多年前,華佗曾創編了“五禽戲”,學“虎、熊、鹿、猿、鶴”行走動作進行運動鍛煉,流傳很廣。它的理論是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正應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之古訓,這給運動養生保健提供了有力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