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醫變得越來越流行了,也慢慢的被人們所接受了,很多人都會通過中藥來調理身體的,也會通過中醫療法來治病,但是你對中醫古籍有多少了解呢,其實很多中醫治病的方法都是來自于這些古籍中哦。
中醫書籍是用來傳統中醫知識的關鍵,很多古代的一些知識都經過記載后傳到我們現在人的手里,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看看具有深遠意義的中醫書籍吧。
《黃帝內經》
簡稱《內經》,原為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后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戰國時期。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標志著中國醫學發展到理論總結階段。該書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后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部分內容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又被稱為《傷寒卒病論》,這本古籍是張仲景于漢末著作的。
書中概括了中醫的四診、八綱、八法,理法、方藥齊備,確立了辯證論治原則;以臟腑論內科雜病,兼及婦、外科疾病,共記載40余種疾病,對其病因、病機及診斷、治療均有精當論述;載方269首,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對方劑的君臣佐使及加減變化已有較高要求,所用劑型已有10多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系統的方劑學理論知識。該書為中國醫學史上影響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對《傷寒雜病論》進行探索,留下近千種專著、專論,形成獨特的傷寒學派,自唐宋以來,其影響遠及國外。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又稱《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宋王惟一撰。刊于1026年,并刻石于相國寺仁濟殿內。系在作者創制的針灸銅人模型基礎上編撰的。書中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參考各家學說予以訂正。附經腧穴圖。該書總結了北宋以前針灸腧穴的主要成就,流傳甚廣,對針灸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撰寫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書載藥1892種,其中植物藥1094種,其余為礦物及其他藥物,由李時珍新增入的藥物就有374種。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約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擬定的。每種藥物分列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
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也提出了相當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特別是書中將動物藥按“從賤到貴”的順序排列,記載了動物對生活環境適應的重要資料,說明李時珍具備生物學進化思想。此書曾先后刻印數十次,在中國促進了本草學、生物學研究,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出現英、法、德、日等多種文字的節譯本或全譯本。其中的一些資料,直接影響達爾文進化論的形成。
《神農本草經》
又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非一人一時之作,“神農”為其托名。戰國及秦漢醫藥學家通過對藥學資料不斷搜集整理,后成書。分為序例(或稱“序錄”)1卷,本文3卷。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材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涉及病證約170多種,包括內、外、婦、兒等科疾病。該書根據功用毒性的不同,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這是中國藥學史上早的藥物分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