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油
食用油有動物油與植物油兩種,是人體能量、脂肪酸、磷脂及膽固醇等營養要素的主要來源。由于油的來源不同,故其性味一言難盡。目前,城市人吃油過多,尤其是動物脂肪過多,為害不淺,它們是冠心病及中風的重要病根之一。
大多數植物油不僅不含膽固醇,而且含有穀固醇、豆固醇等成分,可阻止膽固醇在消化道吸收。筆者推薦麻油,它有輕瀉作用,能治熱體(燥紅質)之便秘,增加紅細胞容積,故對氣血兩虛之倦體頗為適宜,但便溏者應忌。
6、豆豉
味苦性寒,為黑豆經蒸熟后再經發酵而成,《本草綱目》認為:“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蒸煮,故能升能散。得?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
7、紅麴
味甘性溫,無毒,由白粳米加酵母發酵而成,色鮮紅,故名紅麴。功能助消化,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痢,下水谷,治女人血氣痛及產后惡血不盡。寒體宜而熱體忌。
綜上所述,以調味品為藥,意思是通過幾種食物的合理搭配和調味品的添加來影響原料,以符合各種特定體質的生理要求。調味當因人而異,因人們體質類型而異。終極目的是調整因長期不當飲食造成的病理體質,減少對健康的危害,而不僅僅是享口福。
8、五香粉
市售五香粉多由桂皮、山柰、八角茴香、乾薑和甘草等研末而成,味辛甘而性大熱。
桂皮,味辛甘、性熱,功能溫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氣脹,婦女產后腹寒痛,小腹冷痛及胃氣寒痛等,桂皮多有奇效。山柰,味辛性溫,無毒。功能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八角茴香,味辛甘性溫,有行氣暖胃作用,功同山柰,更具殺菌作用。乾薑,味辛,性溫,無毒,能治療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發汗,逐風濕痹痛,腸辟下痢,寒冷腹痛,腰腎寒冷,通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宣諸脈絡,治夜尿頻頻,開胃,消宿食。
甘草,味甘性平,無毒,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和肌肉,倍氣力,療金瘡,解百藥毒,溫中下氣,益精養氣,潤肺,補脾胃,降火止痛。
由此可見,五香粉集諸熱藥于一方,確宜于寒體與倦體者,宜于由內寒而致的瘀體及濕體者,但對熱體及一切兼內熱者為忌用之品。若犯食忌,除易招致諸血證外,還能激發一切由內熱而致的宿疾。
9、胡椒
味辛大溫,功能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冷氣,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宿食不消,壯腎氣,殺一切魚、鱉、蕈毒。宜于寒體和倦體,切忌用于熱體。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調味品入藥的相關知識介紹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調味品的用法非常的多,我們可以試試以上介紹的方法的哦,以上介紹的調味品調理體質的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