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臉上要是長很多痤瘡,這會讓他們非常的著急,這會降低顏值的呢,而且還會讓自己變得沒有自信,這該如何是好呢,痤瘡怎么治療呢?中醫有什么良策呢?中醫治療痤瘡的方法又是什么呢,一起來看看吧。
任何一個人,要是長了痤瘡,對他們來說都是打擊啊,尤其是愛美的女士,特別是哪些正值青春年華的單身姑娘或小伙子,顏值更重要。
但痤瘡,又是很多人都可能會遇到的,或許幸運者不治而愈,而不幸運的,有可能痤瘡瘋長,后果不敢設想!如何阻止痤瘡毀顏值?中醫妙計救贖皮膚!
基本上每個這處青春期的男女都會有痤瘡的,有人多有人少,有的輕有的嚴重,一些人青春期過了就會自然而然好了,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因為自己的護理不當,導致痤瘡不斷的長,還留下滿臉痘印痘坑的,直接影響到交友和工作。
粉刺是一種發生于面頸、胸背部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特點為顏面和胸背發生針尖或米粒大小的丘疹,或見黑頭、膿皰、結節甚至囊腫,青春期多發,具有一定的損容性。西醫學稱為痤瘡。中醫學對粉刺的認識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比較詳細的論述。
《素問·生氣通天論第三》中說:“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勞汗當風,寒薄為齇,郁乃痤。”《黃帝內經素問直解》中對本句的注釋為:“若夏月汗出,而見水濕之氣,則皮膚濕熱,生癤如痤,生疹如痱……若勞碌汗出當風,寒薄于皮膚而上行,則為粉刺,寒郁于皮膚而外泄,則為小癤。痤、痱、齇乃血滯于膚表之輕癥。”《肘后備急方》曰:“年少氣充,面生皰瘡”,提出了年輕人因血氣方剛,氣血充盈,乃生此病。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云:“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也。”明·陳實功《外科正宗》云:“肺風屬肺熱,粉刺、酒齇鼻、酒刺屬脾經。此四名同類,皆由血熱郁滯不散。又有好飲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臟而成。經所謂有諸內形諸外,當分受于何經以治之。”明·申斗垣《外科啟玄》云:“粉刺屬肺……總皆血熱郁滯不散。宜真君妙貼散加白附子敷之,內服枇杷葉丸,黃芩清肺飲。”清·馮魯瞻《馮氏錦囊秘錄》云:“肺風,是肺生紫赤刺,癮疹。”
清·祁坤《外科大成》云:“肺風酒刺……由肺經血熱郁滯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飲,或由荷葉煮糊為丸,白滾水服;外用白礬末酒化涂之。”清·吳謙《醫宗金鑒》云:“肺風粉刺,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內服枇杷清肺飲,外敷顛倒散,緩緩自收功也。”清·許克昌《外科證治全書》云:“肺風粉刺,面鼻起碎紅疙瘩,形如黍屑,破出白粉汁,宜用硫黃膏,洗面后涂之,數日愈。”
《外科啟玄》記載:“肺氣不清,受風而成,或冷水洗面,熱血凝結而成。”《洞天奧旨·粉花瘡》認為:“此瘡婦女居多,蓋紋面感冒寒風,以致血熱不活,遂生粉刺,濕熱兩停也。”
縱觀古代醫家的觀點,多從肺經論治,認為本病的發生與五臟中的肺關系密切,與六腑中的脾胃、大腸功能異常有關。病因病機方面與熱、瘀及血分證有關,認為病性多為實證。辨證多為肺風肺熱、血熱瘀滯。立法總以清肺胃熱為主,方以枇杷清肺飲加減。中醫辨治粉刺一病師古不泥而創新。
粉刺的發病與人體自身素質有關。易患粉刺之人,多為稟賦熱盛,是由于孕育胎兒時父食五辛、母食辛辣等原因致胎中蘊熱,移熱于胎兒,既有素體腎陰不足,沖任失調,天癸相火過旺,又有后天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致肺胃濕熱,復感風邪而發病。與遺傳素質、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胃腸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及精神因素等諸多因素有關,病因主要有濕、熱、痰、瘀等,與肺、胃、肝、脾諸經脈關系為密切。
辨證要點
辨證時關鍵須把握肺、胃、肝、脾的臟腑定位,并結合濕、熱、毒、瘀四點,分析皮損特點。具體而言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辨臟腑
粉刺的臨床特點表現為面部和胸背部的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炎性斑疹、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脂溢出。其演變過程初為皮脂溢出,皮膚油膩光亮,出現白頭粉刺、黑頭粉刺,辨證素體腎陰不足,天癸相火過旺;或因平素過食肥甘致脾胃受納運化失常,濕邪內生,外發肌膚;或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客犯脾土,脾失健運,濕濁內生;加之外感風熱之邪,或濕邪內蘊化熱,上熏于肺,阻滯氣血,毒熱腐肉為膿,血瘀凝滯,發于肌膚,故可見炎性斑疹、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又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故粉刺的辨證論治,病位主要在肺(大腸)、脾、胃、肝。病邪為濕、熱、毒、瘀。
辨皮損
粉刺多辨為濕邪阻滯;紅色丘疹多辨證為熱在腠理;膿皰多為濕熱瘀滯,腐肉為膿;結節、囊腫多是濕熱阻滯并與瘀血互結;瘢痕為氣滯血瘀;疾病后期的炎性紅斑是余熱未清,氣滯血瘀;皮脂分泌較多屬濕熱內蘊。
論治要點
具體辨證論治常從肺經風熱、肺經血熱、脾虛濕蘊、胃腸濕熱、肝郁氣滯、沖任不調、痰濕蘊阻、血瘀痰結等方面著手。
肺經風熱
癥狀:以顏面、胸背部散在或密集分布針頭至粟米大小紅色、淡紅色丘疹,或頂有黑頭,或可見小膿頭;額、鼻周、口周皮膚油膩,皮疹癢為主癥,可伴口干、咽干、微咳。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溫病學派中有“斑出陽明,疹出太陰”之說,痤瘡初起為高出皮面的粟米粒大小丘疹,可按太陰肺經風熱辨證治療。《內經》云:“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本型多由素體陽熱偏盛,或風熱外襲。風熱陽邪,其性善動炎上,肺居上焦,為嬌臟,不耐寒熱,故外感風邪犯肺,開合失司,腠理郁閉,邪氣不能外達,結聚于上焦之顏面、胸背肌膚而發為痤瘡。此證多見于青春發育期之少男、少女,多見于發病初期。皮損可散在分布于面部、背部,多集中在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