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靈芝有益肝氣,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亦記載,“靈芝明目、補肝氣、安精魂”。靈芝性平無毒,入五臟,固本培元,扶正祛邪,在眾多的中草藥中,能同時起到這些作用的只有人參和靈芝。但人參的禁忌比較多,體質實熱者不宜用,氣候轉暖時不宜用。而靈芝扶正而不助火,祛邪而不傷正,在八綱辯證治療中,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皆可用之。
4、五味子
五味子中富含多種活性成分——木脂素,此類物質可以增強GSH-PX和SOD等酶的生物活性,具有保護肝細胞膜、抗脂質過氧化、促進蛋白質生物合成和肝糖原生成等作用,能促進損傷的肝細胞的修復,增長、抑制肝細胞病變。五味子能促進肝臟的解毒、保護肝臟免受毒害,并能使因濫用酒精、藥物或肝炎而受損的肝臟組織再生。
一般中藥店銷售的皆是以蜂蜜蒸熟的蜜制五味子,顏色烏黑,具有調養五臟、強心鎮定的功能。五味子斂肺滋腎,可與紅棗、黃耆等一同入菜,做成粥品,對養肝相當有助益。
5、沙參
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之功,適用于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所致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癥,及溫熱病熱傷胃陰或久病陰虛津虧所致的口干咽燥、舌紅少苔、大便干結等。
沙參、麥冬各15克,大米50克,冰糖適量。將沙參、麥冬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去渣取汁,用此汁液與大米共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調味即可,每日1劑。具有益氣養陰、潤肺生津、化痰止咳的功效。
6、玉竹
玉竹味甘、性平,入肺、胃二經。具有滋陰潤燥、除煩止咳之功效。用于熱病傷陰、肺胃燥熱、咳嗽少痰、心煩口渴、虛勞發熱、消谷易饑、尿頻、筋脈失養攣痛、素體陰虛、風濕自汗、勞瘧寒熱等癥。《本草綱目》介紹該藥主治“風溫自汗灼熱,及勞瘧寒熱,脾胃虛乏,男子小便頻數,失精,一切虛損”。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玉竹還可通過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起到輔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特別適合糖尿病合并秋燥者食用。常用量為10-15克,水煎代茶飲,也可與大米一起煮粥食用。
7、桔梗
桔梗性味苦、辛、微溫,能促進支氣管分泌,具有止咳化痰、宣肺排膿的功效。用于肺癰胸痛、咳痰膿血、痰黃腥臭等證,有排膿之效。如《金匱要略》桔梗湯,即以之配伍甘草,用以排膿;桔梗白散(桔梗、貝母、巴豆),排膿之力尤強。多配魚腥草、薏苡仁、冬瓜子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