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以大便稀薄、次數增多為特點,常伴隨腹脹腹痛、惡心厭食、腸鳴矢氣、疲乏無力等癥狀。從中醫的證候分析,脾胃氣虛、脾腎陽虛、濕熱蘊脾、食滯腸胃、寒濕困脾等均可引起腹瀉。
脾腎陽虛證引起的腹瀉多在天亮之前發生,故也稱“五更瀉”。
現代醫學通常把腹瀉病程超過兩個月者稱為慢性腹瀉。大腸腫瘤、肝癌、內分泌腫瘤患者常可長期間斷性發生腹瀉,故慢性腹瀉應認真查找原因,血樣便和腹瀉與便秘交替常是大腸癌的表現。
腹瀉除注重病因治療外,首先應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以及糾正酸堿平衡失調,飲食口味不可太重,應及時補充鹽分,多喝水,適當增加堿性食物,防止因腹瀉引起的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
不少成年人常有慢性腹瀉,大便次數多,大便不成形。有的是早晨一起床就先去廁所,吃完早飯又去廁所,便前腹痛急迫,便意難忍,便后腹痛消失,便意不盡感。
一般早上和上午大便次數較多,常因吃涼食水果、腹部受涼、精神緊張、吃韭菜喝牛奶后,腹瀉加重。許多患者病情反復、遷延難愈,病程可長達數年以上,去醫院檢查一般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也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醫學將這種慢性腹瀉稱之為腸易激綜合癥,屬胃腸功能性紊亂的疾病范疇。慢性腹瀉患者很痛苦,怕出門,怕出去旅游,一出門首先做的事就是上廁所,因為一有便意,非上廁所不可。
中醫認為是健康原動力不足導致脾胃功能虛弱、脾氣不足,脾主運化。
慢性腹瀉
癥狀:發燒、體重持續下降。
原因:壓力是導致腹瀉的重要原因。
解決方法:若腹瀉持續,可能導致脫水。所以要多喝水,補充水分。注意不喝冷水,并適當吃些止瀉藥。少吃或不吃煎炸、油膩食物。
有些女性在月經來潮前后或者每次月經期間出現大便泄瀉,瀉時小腹疼痛,每日次數多少不等,可為溏便 ,也可為水樣便,甚或進食之物完全排出。伴有神疲力乏,脘腹脹滿 ,飲食不香。
日行數次,經凈瀉止,這在臨床上稱為經行腹瀉。
對于此病的發病原因,現代醫學認為與女性月經期間體內激素比例失調有關。而中醫則認為經行泄瀉多與素體脾虛腎弱有關。
脾氣虛弱,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失常,所以出現泄瀉。腎虛,命門清冷,不能溫煦脾陽,也將導致泄瀉。
中醫對此病辨證施治,療效顯著。
根據癥狀,將其分為脾虛和腎虛兩類
( 1)脾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