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冬季養生法
冬季,天寒地凍,大多數的動植物都處于冬眠狀態,所以人們也應該遵循自然界“蟄伏閉藏”的規律,采取以伏藏為主的養生保健方法。人體在冬季三個月,陰氣盛,養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冬季萬物皆“藏”,養生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斂,以潤五臟。否則,逆自然之勢而行,就要損傷腎氣,因此,冬季要養腎防寒。
由于人體陽氣閉藏之后,新陳代謝水平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維持生命活動適應冬季的變化。我市地處南方,天氣偏潮濕,在冬季容易出現天氣驟然變化,早晚溫差大的天氣,致使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降低,容易感上疾病。那我們怎樣才能順應天時而行,做好冬季的養生保健呢?中醫師告訴我們生活中注意以下幾點能幫我們安然渡過寒冷的冬季。
宜適當鍛煉,少大汗
冬季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應“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也不可過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大暖大汗。這樣“暖”是達到了,但是“暖”過頭了,反而容易引發疾病。冬季養生宜適當活動筋骨,堅持室外鍛煉,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功能,使身體與寒冷的氣候環境取得平衡,適應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機體抗寒能力。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生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鍛煉身體要動靜結合,以微微出汗為度,不宜大汗。大汗泄氣,有悖于冬季陽氣伏藏之道。老年人冬季洗澡過頻,也不符合陽氣內藏的養生原則,水熱所迫,汗出淋漓,很容易受寒生病。
宜勤健腳板,冬季健腳即健身
應該常保持腳的清潔與干燥, 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促進血液循環。冬季注意腳的保暖十分重要。足為人體之本,是三陰經之始、三陽經之終,與人體十二經脈、臟腑、氣血相聯系。常言道“寒從腳下起”,因腳遠離心臟,供血不足,熱量較少,保溫力差,所以腳的保暖很重要。除了白天注意要腳的保暖外,每晚堅持用熱水洗腳也可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有增強機體防御能力和消除疲勞、改善睡眠的作用。此外,選一雙舒適、暖和輕便、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用心護腳,冬季養生才能事半功倍。
宜保暖防犯病
冬季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 寒冷還刺激心肌梗死、中風的發生,使血壓升高和潰瘍病、風濕病、青光眼等病癥狀加劇。因此,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人體特別要注意的保暖部位是頸部、背部和腳。一是注意頸部的保暖。有的人在冬季持續咳嗽而且不易治愈,其實是因為穿開領服裝暴露了頸部, 寒冷空氣刺激造成的, 改換高領服裝并加個圍巾后癥狀會有所改善。二是注意背部的保暖。因為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 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背部侵入而引發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宜足飲水
有些人可能認為,冬天,人的活動減少,而且一般來說也不會感到口渴, 因此不需要喝太多水。這種認識其實是錯誤的。冬天雖然排汗排尿減少, 但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仍然需要水分滋養, 這樣才能保證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少于2000~3000 毫升。
宜調養精神
《黃帝內經》中提到的“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就是說在冬季應避免各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和刺激,讓自己的心情始終處于淡泊寧靜的狀態,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靜自如,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充滿樂觀和喜悅。可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一些諸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強度不等的體育活動,這些都是消除冬季煩悶、調養精神的良藥。
冬氣肅殺,夜間尤甚,古人主張要“早臥遲起”。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因此,冬季養神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宜通風換氣
冬季還應該注意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冬季天冷, 有些人喜歡緊閉門窗或蒙頭入睡,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影響健康。所以,冬季在調節室內溫度的同時,還應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和濕度調節。應習慣經常開門窗通風換氣,白天要開啟門窗,讓空氣對外流,晚上也應開小氣窗通風,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
宜飲茶喝粥,冬季飲食忌黏硬生冷
粥具有增加熱量和營養的功效,營養專家提倡,冬季養生宜多食熱粥。晨起喝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除了白米粥,可以經常煮些糯米紅棗粥、八寶粥、小米粥。此外,還可依自己所需,食安神養心的桂圓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蘿卜粥、養陰固精的胡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潤肺生津的銀耳粥、清火明目的菊花粥、和胃理腸的鯽魚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