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
熱門通過觀察矛盾現象的觀察,漸漸的吧矛盾歸結于陰陽的范疇之內,并用陰陽的此消彼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中醫就是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解釋人體的各個部位,人和自然、社會之間的發雜多變的聯系。
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
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
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
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中的望診、舌診、聞診、問診、脈診、按診等常用疾病診斷方法,并突出了中醫學中所特有的八納辨證、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及其它辨證方法、疾病診斷診法與辨證運用等內容,后介紹了中醫病案的書寫方法。
中藥學
了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里藥、行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化痰藥、止咳平喘藥、安神藥、息風止痙藥、開竅藥、補虛藥、收澀藥、涌吐藥和供毒殺蟲藥等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