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沒有用匣裝,而是直接入窯燒成,因而常有火疵現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脫離用陶輪拉坯的做法,根據紫砂泥不同于其它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鑲接法,壺嘴、壺把、壺的子(俗稱壺蓋、壺頂)的粘接,則采用穿洞捏塞法。為后世紫砂器成型開創了新的工藝,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礎。
例如:龍頭壺的壺嘴,捏成龍頭型。六方形壺,壺的頸部起線,壺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紋飾,以及壺把上帶有小孔的處理等,都相當成熟。從復原的三件造型、裝飾來看,線條流暢,飾紋恰到好處,絕非勉強而為之的處女之作。
此外,鎮江博物館近年來在一座南宋古井里發現了兩件紫砂壺。壺身、壺嘴、壺底用泥片捏成,壺頸部留有刀削痕,壺身留有很明顯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還施了釉。據考證,認為是宋代酒壺。從用泥粗糙,制型樸素,比較古老看,在時代上可能早于南宋。不過今后還得作進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更正確的結論。
紫砂陶又稱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國獨特的陶器工藝品,向以造型多樣,色澤古雅,質堅耐用,技術精湛而著稱于世。最明顯的特征,是用較粗的紫砂泥燒制,多呈紫紅色,一般不施釉故稱紫砂陶器。在紫砂制品中,最為突出的是紫砂茶壺,無論地下出土、世間流傳,大部分是茶具。
因為紫砂茶壺式樣多種,各有特色,不僅富于民族風格,而且具有:用開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和泡不走味,貯不變色,盛夏不易發餿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們“一壺在手,愛不忍釋”,高士名儒更視為“拱璧”。特別推崇,極力提倡,因面茶壺成了盛行的上品,數量多,流傳廣。自明代嘉靖年間以后,紫砂制品走向繁榮時期,紫砂茶壺居于首位。
紫砂壺的早期制品,從宋代延續至明正德、嘉靖、萬歷年,隨著飲茶、品茶、論茶風氣之盛行,制壺技藝變化很大,從煮茶的大壺轉變為文玩小壺,以及其它的美術作品相應得到發展。然而,明代以前紫砂的名手,不見于籍典,器上亦不留名。自明正德以后,大師名手見于籍典或留名于壺的就大有人在了。
宜興紫砂壺的優越性
1.“宜興茗壺,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又“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上述為古人總結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壺來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與水溫,當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渙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質茶壺,其茶味愈發醇郁芳香。
2.紫砂壺“注茶越宿,暑月不餿”,茶汁不易霉餿變質,且不易起膩苔,所以清洗容易,不費周章。值得一提的是,此處所指的“暑月不餿”,即夏日隔夜亦不餿,雖然就茶道而言,理應“旋淪旋啜”、“宜傾竭即滌去停渣”,即隨泡隨飲,事畢即清除茶渣,但現代人生活繁忙,將茶渣留于壺中數日亦是常事。對此,清人吳騫記載了他的洗壺妙方:“壺宿雜氣,滿貯沸湯,傾,即沒冷水中,亦急出,冷水瀉之,元氣復矣。”讀者不妨一試。
3.紫砂陶是一種介于陶和瓷之間,屬于半燒結的精細茶器,具有持殊的雙氣孔結構,透氣性極佳且不滲漏。由于這種特性,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壺經久用,自然能于內壁累積出“銹(茶山)”,此時即使不置茶,葉,單以沸水沖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來。(也由此可知“一壺不事二茶”的原因)。
4.紫砂茶具使用越久,不但壺身光澤越加光潤,而且據《陽羨茗壺系》載:“壺經久用,滌拭日加,自發闇然之光,入手可鑒”,此即指常用干布摩拭,更顯氣韻溫潤,這也正是國人熱衷的“養壺”。
5.紫砂器具有耐熱性能,冷熱急變性佳,寒天臘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溫度遽變而脹裂。(壺身有暗傷者,另當別論。)
6.紫砂砂質傳熱緩慢,執用時較不易燙手,且性耐烹燒,可放在溫火上燉煮,所以用紫砂制成的砂鍋十分受到人們的歡迎。此外,紫砂因傳熱慢,所以保溫亦較持久,此點對于半發酵茶而言,更是一項難得的特點。
7.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準的制壺技藝,所以成品口蓋嚴密,縫隙極少,減少了含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管首,相對延長了茶湯變質的時間,有益人體健康。
8.砂泥色多采,且多不上釉,透過歷代藝人的巧手妙思,便能變幻出種種繽紛斑斕的色澤、紋飾來,加深了它的藝術性。
9.紫砂泥的可塑性高,雖不利于灌漿成型,但其成型技法變化萬千,不像手拉坯等輪轉成型法,只限于同心圓范圍,所以紫砂器在造型上的品種之多,堪稱舉世第一。
10.紫砂茶具透過“茶”,與文人雅士結緣,并進而吸引到許多畫家、詩人在壺身題詩、作畫,寓情寫意,此舉使得紫砂器的藝術性與人文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結語:上面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紫砂壺的知識,看了上面的文章,大家應該大致了解紫砂壺的歷史了吧。紫砂壺喝茶可以防止茶汁發霉變餿,紫砂壺保養的越好,自身的價值越高,希望小編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