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款式合歡壺為例,歷史上該壺的成型方法通常是先用泥制作一個虛砣(古稱盔頭),實際就是一個陽模,用這個虛砣把泥片虛出兩個碗狀,然后用脂泥對合粘接,形成一個如兩碗相合的壺身主體,加口, 加圈足,接嘴把,做蓋子后完成合歡壺的制作,而如今只是改用石膏制作出上下兩個陰模,來完成壺身主體制作。古今相比兩把合歡壺除去所用模子有陰陽之分外,其他沒有任何區別,難道過去用陽模做可稱全手工,現在用陰模制作就不是全手工壺了嗎?
半手工壺與全手工壺的概念,不僅是外界受到誤導,實際上業內也存在較大的誤區,比較有意思是,感覺到有一種看似有理實際卻很沒有道理的傾向:在制壺過程中凡是與石膏粘邊,通常會北理解成不是手工壺,用其他輔助工具則無關,舉個例子,筋瓤壺的蓋子,比方是做八瓣平蓋板,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先打塊泥片用直尺圓規等在泥片上畫出八瓣蓋板形狀,切出蓋板樣后反復比較修正,確認無誤后用此作母模,用石膏澆鑄出個蓋板陰模,實際制作用泥片在陰模中按出一個蓋板模樣,在此基礎上精加工,以此達到每個蓋板較一致;另一種做法是用數控機床制作出一塊不銹鋼蓋板樣(以前國內機床不夠先進,據說有拿到海外加工的)。
實際制作時,照此蓋板樣切就是了,作壺口也是用線切割機床制好樣板。兩種方法,一種是手工憑肉眼制作出石膏蓋板樣,另一種是用數控機床制作出不銹鋼蓋板樣,這兩種方法誰更接近全手工,其實很清楚,但現實中往往用不銹鋼蓋板的偏要強調只有自己的才是“全手工”。
記得最初接觸紫沙,對宜興紫砂壺成型一竅不通,看人家做壺覺得很有趣,向車間里做壺的老大媽借來泥塊,搭子,拍子,竹膀皮刀等土制工具,象模象樣地算好了尺寸,裁了幾塊泥片,鑲了一把方壺——是一把標準的全手工壺,憑自己的一點小聰明在壺體上刻了一些裝飾圖案,效果居然不錯,一臺商從窗前走過看到此壺,即當向廠長提出五百元購買[后因燒成后把稍略有裂痕以三百元成交],并要求批量訂購。說這些并不是想說筆者有多少紫砂天賦,而是要說明所謂全手工并不神秘,制作過程也不是特別重要,整體效果才是根本;事實上紫砂不管是哪種成型方法,只要不是特別笨的人,學上三兩年,制作的基本技巧都應該會掌握,其后的進步則就要*作者自身的修煉了。
話說開來,實際決定一把紫砂壺的價值,不但制作過程并不重要,甚至這把壺的整體效果或壺的品質也只能是構成其價值的基礎,從長遠看,作者本身的學養和品質才是決定這把壺的價值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