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對于人體來說是比較危險的一種疾病,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健康,得了胃出血后身體會有哪些癥狀呢?導致胃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飲食不規律,也可能是其他胃部疾病演變來的。發現自己得了胃出血后要怎么辦呢?
癥狀一:嘔血或黑便。身體有消化系統出血后,具體的表現癥狀就是嘔血和黑便的癥狀。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當出血部位在幽門之上,就會有便血和嘔血的癥狀,如果只存在幽門一下,只會有黑便的癥狀,大家要注意一下。
胃出血患者出血了比較少,并且速度比較慢的幽門上病變,會看到黑便。患者的出血量比較大,速度較快的幽門以下病變,這樣血液就會反流入胃,這樣患者可能會有嘔血癥狀,患者要清楚具體的癥狀。
癥狀二:貧血以及血象變化。有胃出血患者,在有急性的大出血后,可能會出現失血性的貧血,在出血早期,身體中的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和紅細胞壓積都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只有在一段時間后,才會有貧血情況。
上消化道出現大出血時間是在2到5小時左右,此時,白細胞的計數明顯的升高,止血之后,需要2到3天左右才能夠恢復正常,而對于肝硬化以及皮亢者而言,白細胞計數有可能不會增高。
癥狀三: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當患者的胃出血量在400ml以內的時候,表現無任何的癥狀,而出血量中等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引起貧血或者是進行性貧血、頭暈等,患者突然起立還會表現有口渴、暈厥以及四肢冰冷等癥狀。
當出血量在達到人體總血量的30%—50%的時候,嚴重的還會導致休克,一般表現有面色蒼白、呼吸困難、四肢濕冷、血壓下降以及神志不清等,如果此時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嚴重的甚至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
癥狀四:發熱。千萬不要小看了發熱這一現象,在胃出血的很多癥狀當中,不少中度甚至是大量的出血病例,都是在24小時之內有持續發熱的癥狀,且患者多半都是在38.5攝氏度以下,有的胃出血患者發熱甚至持續了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
胃出血的原因
1、飲食不規律
飲食不規律有可能會導致該疾病發生,很多人在飲食過程中經常攝入一些刺激性大的食物,無形中會導致胃部黏膜受損明顯,這樣發生疾病概率會比較高,有可能在不正確飲食行為刺激下導致胃部出血。因此,平時飲食應該規律合理,選擇合適的食物獲取營養物質,避開不正確的飲食行為,這樣才能夠積極預防胃出血。
2、血管疾病
胃出血很有可能是血管疾病引起,血管病變之后可能就會有胃出血表現,特別是形成了血管瘤、主動脈瘤,這些疾病在發病過程中血管破裂出血,可能就會產生胃出血這種結果。因此,平時血管養護工作要做到位,通過合理的方式維持血管健康狀態,這樣才能夠避免血管病變導致胃出血現象嚴重。
3、胃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