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肝吸蟲病也就是華支睪吸蟲病,是由華支睪吸蟲寄生于人體肝內膽管所引起的寄生蟲病。肝吸蟲病會對患者的健康產生極大的威脅,因此我們對這種疾病要加以重視。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肝吸蟲病的臨床表現是什么,了解一下肝吸蟲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華支睪吸蟲是雌雄同體的吸蟲。其生活史復雜,按發育程序可分為成蟲、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蟲等八個階段。成蟲寄生在肝內膽管系統,尤其在膽管的分支部分。偶亦可見于胰腺管內。成蟲蟲體狹長、扁薄,前端尖細,后端較鈍圓,狀似葵瓜子仁。體表無棘,呈褐色半透明。大小為(10~25)mm×(3~5)mm,有口、腹兩個吸盤,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腸管。生殖器官系雌雄同體,其兩個睪丸均呈分支狀,前后排列于蟲體的后端。
人類常因食用未經煮熟含有華支睪吸蟲囊蚴的淡水魚或蝦而被感染。輕度感染者可無癥狀,重度感染者可出現消化不良、上腹隱痛、腹瀉、精神不振、肝大等臨床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膽管炎、膽結石以及肝硬化等并發癥。感染嚴重的兒童常有顯著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障礙。
臨床表現
本病一般起病緩慢,僅少數短期內重度感染的患者臨床上表現為急性發病。輕度感染者常無癥狀或僅在食后有上腹部飽脹感、食欲缺乏或輕度腹痛。患者易疲勞。糞便中可檢出蟲卵。較重感染者通常起病較慢,有食欲缺乏、上腹飽脹、輕度腹瀉、肝區隱痛。患者可有肝大,以左葉為明顯,有壓痛和叩擊痛。可伴有頭暈、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癥狀。
個別患者因大量成蟲堵塞膽總管而出現梗阻性黃疸,甚至發生膽絞痛。慢性重復感染的嚴重病例發展為肝硬化及門脈高壓時,出現消瘦、貧血、腹壁靜脈曲張、肝脾大、腹水、黃疸等。嚴重感染的兒童可出現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障礙,甚至可引起侏儒癥。嚴重感染者常可呈現急性起病。潛伏期短,僅15~26天。患者突發寒戰及高熱達39℃以上,呈弛張熱。食欲缺乏、厭油膩食物、肝大伴壓痛,有輕度黃疸,少數出現脾大。數周后急性癥狀消失而進入慢性期,表現為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壓痛等。
華支睪吸蟲病癥狀輕重不等,一般可將其分為三度。
①輕度
無自覺癥狀,只在糞便檢查時才發現蟲卵者。或有輕度胃腸道癥狀,如食后胃部有壓痛感,軟便等。約占35%。
②中度
主要有較明顯胃腸道癥狀,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右上腹脹痛,肝大,輕度水腫。如并發細菌感染可繼發膽管炎、膽囊炎。約占55%。
③重度
有明顯胃腸癥狀,反復腹瀉或便秘,右上腹疼痛或有脾大、腹水、貧血等。多見于兒童,約占10%。
同一患者可有上述臨床類型中的幾種同時存在。此外,尚有極少數來自非流行區,初次大量感染的患者,于感染后1個月左右可突然發病,呈寒戰、高熱,中上腹或右上腹脹痛,肝大伴壓痛,輕度黃疸,亦有脾腫大者。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高。極個別患者出現類白血病反應。數周后急性癥狀消失而仍有消化不良、乏力、肝大等表現。
檢查
1.血液檢查
急性患者可有血液白細胞計數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嚴重感染者尚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計數可達50×109/L,嗜酸性粒細胞數可達60%以上。慢性患者可呈輕度貧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度增加,多數病例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加(5%~10%)。血沉加快,血清堿性磷酸酶、丙氨酸轉氨酶和γ-谷氨酰轉肽酶活力增高。血漿總蛋白和清蛋白減少。
2.免疫學檢查
皮內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等都曾試用于華支睪吸蟲病的輔助診斷,但檢測結果出入較大,且與其他消化道寄生蟲感染(尤以吸蟲類感染)有較明顯的交叉反應,不能用作確診,現僅作為流行病學調查初篩之用。近年來,有學者曾試用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法檢測循環抗原,其靈敏性及特異性優于循環抗體檢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