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小兒腸套疊,這是一種在臨床上較為多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會對嬰幼兒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且一年四季都有發病的可能性。那么你知道造成小兒腸套疊的原因有哪些嗎,小兒腸套疊有什么臨床表現呢,小兒腸套疊的治療和預防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所謂腸套疊,就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并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臨床上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性。急性腸套疊多見于嬰兒期,以4~10個月嬰兒多見,2歲以后隨年齡增長發病逐年減少。男女之比為2~3:1。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末夏初發病率高,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關。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占嬰兒腸梗阻的首位。
病因
1.急性腸套疊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飲食改變
生后4~10個月,為添加輔食及增加乳量的時期,也是腸套疊發病高峰期。由于嬰兒腸道不能立即適應所改變食物的刺激,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腸套疊。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嬰兒期回盲部游動性大,回盲瓣過度肥厚,小腸系膜相對較長,嬰兒90%回腸瓣呈唇樣凸入盲腸,長達1厘米以上,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癥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
急性腸套疊與腸道內腺病毒、輪狀病毒感染有關。
(4)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
由于各種食物、炎癥、腹瀉、細菌毒素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節律紊亂或逆蠕動而引起腸套疊。
(5)遺傳因素
有些腸套疊患者有家族發病史。
(6)先天性腸管畸形和其他器質性疾病
如梅克爾憩室、先天性腸重復畸形等都會成為急性腸套疊的誘因。
2.慢性復發性腸套疊
多見于年長兒及成人,其發生原因常與腸道存在氣質型病變而引起的繼發性套疊,腸管器質病變常見有腸息肉、憩室、重復畸形、紫癜血腫、腫瘤及結核等。
臨床表現
小兒腸套疊分為嬰兒腸套疊(1歲以內者)和兒童腸套疊,臨床上以前者多見。
1.嬰兒腸套疊多
為原發性腸套疊,臨床特點如下。
(1)陣發性哭吵
常見既往健康肥胖的嬰兒,突然出現陣發性有規律的哭鬧,持續約10~20分鐘,伴有手足亂動、面色蒼白、拒食、異常痛苦表現,然后有5~1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暫時安靜,如此反復發作。此種陣發性哭鬧與腸蠕動間期相一致,由于腸蠕動將套入腸段向前推進,腸系膜被牽拉,腸套疊鞘部產生強烈收縮而引起的劇烈疼痛,當蠕動波過后,患兒即轉為安靜。腸套疊晚期合并腸壞死和腹膜炎后,患兒表現萎靡不振,反應低下。
(2)嘔吐
初為奶汁及乳塊或其他食物,以后轉為膽汁樣物,1~2天后轉為帶臭味的腸內容物,提示病情嚴重。
(3)腹部包塊
在2次哭鬧的間歇期檢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觸及臘腸樣、稍活動并有輕壓痛的包塊,右下腹一般有空虛感,腫塊可沿結腸移動,嚴重者可在肛門指診時,在直腸內觸到子宮頸樣腫物,即為套疊頭部。
(4)果醬樣血便
嬰兒腸套疊發生血便者達80%以上,為首要癥狀就診,多在發病后6~12小時排血便,早者在發病后3~4小時即可出現,為稀薄黏液或膠凍樣果醬色血便,數小時后可重復排出。
(5)肛門指診
有重要臨床價值,有些來診較早患兒,雖無血便排出,但通過肛門指診可發現直腸內有黏液血便,對診斷腸套疊極有價值。
(6)全身狀況
依就診早晚而異,早期除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外,營養狀況良好。晚期患兒可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應遲鈍。發生腸壞死時,有腹膜炎表現,可出現中毒性休克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