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
1.X線檢查
可見到鈣化點,或視神經孔擴大。
2.B超檢查
可分為實質性和囊性兩種圖形,前者可能為早期腫瘤,后者代表晚期腫瘤。
3.CT檢查
(1)眼內高密度腫塊。
(2)腫塊內鈣化斑。
(3)視神經增粗,小兒的神經孔擴大,說明腫瘤向顱內蔓延。
4.熒光眼底血管造影
早期即動脈期,腫瘤即顯熒光,靜脈期增強,且可滲入瘤組織內,因熒光消退遲,在診斷上頗有價值。
5.前房細胞學檢查
在熒光顯微鏡觀察下,瘤細胞呈橙黃色,陽性檢出率高?,F已作為光化學治療前明確診斷及治療后療效觀察的指標。
6.尿化驗
患者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24小時排泄增多。故當尿中VMA和HVA陽性時有助于診斷,但陰性仍不能排除腫瘤。
7.乳酸脫氫酶(LDH)的活力測定
當房水內LDH值高于血清中的值,二者之比大于1.5時,有強烈提示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可能。
8.其他尚可作同位素掃描、鞏膜透照法、癌胚抗原等
Rb發展到三、四期后一般是容易診斷的,但在一、二期時就比較困難,這個時期在它的晶狀體后瞳孔區內可出現白色反光或黃白色組織塊叫白瞳孔。
鑒別診斷
1.轉移性眼內炎
轉移性內眼炎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可因玻璃體膿腫的存在而在瞳孔中呈現黃色反射,足以混淆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診斷。由于此二病在幼童中都是比較常見的眼病,兩者鑒別就更有必要。
2.視網膜母細胞瘤與Coats病的鑒別診斷
Coats病的根本性質是視網膜外層出血合并滲出性改變。雖有局限性增殖,甚至形成隆起或導致視網膜脫離。但病程緩慢,病變范圍較為廣泛,灰白色滲出物分布在視網膜血管之后。
除滲出物外,還可見出血斑和光亮小點(膽固醇結晶體)沉著。血管尤其靜脈顯示擴張、扭轉、紆曲,并有微血管瘤。
病變常為進行性,新舊滲出物可交替出現,出血如果進入玻璃體,可形成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本病患者多為青年男性,單眼受累。超聲波檢查常無實質改變。
治療
目前發達國家已較少采取摘除眼球的治療方法,而是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和范圍,應用化學治療及局部治療(激光、經瞳孔溫熱治療、冷凍治療和放射性核素敷貼器)等保眼療法,力爭保存有用視力。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只有當腫瘤體積超過眼球的一半時才考慮眼球摘除。
結語:看完了上面的內容,相信大家對于視網膜母細胞瘤應該都非常了解了吧!我們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徹底治好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方法。當然,在沒有找到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方法之前,我們建議大家還是要注意預防。